(四)、精進:
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。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,就是精進;佛法中的精進是努力的去行善,去做好事。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。
(1)、披甲精進:
于所修的善行不退。行善時不管遇到什么困難,波折,一定要完成它,永不退心。如一個兵士上戰場時穿上鎧甲,不容易被刀槍所傷害,他就勇敢地沖上前殺敵;披甲精進也是這樣,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,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。有此堅定的信心,我們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標,實現我們的誓愿。而菩薩廣大慈悲,立深誓愿都是很難完成與實現的,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,稱為披甲精進。
(2)、攝善法精進:
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,稱為攝善法精進。
(3)、饒益有情精進:
它與饒益有情戒相似,但是有點兒不同。饒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對眾生有益之事,都應該去做;而對眾生有害的事,就不應為之;饒益有情精進是指菩薩做種種利益眾生的行為,就好像父母親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學業、成家立業,這樣努力的去栽培他們。饒益有情精進是努力給予眾生種種利樂,做種種利益他們的事業,精進不懈怠。
精進通六度,例如布施,菩薩要精進的布施,甚至連自己的生命、財物、妻子、子女等一切都布施個精光,這才是精進布施。持戒也是一樣,一切微細地戒律,菩薩都不犯,稱為持戒精進。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進度在作用,才可完成精進波羅蜜,故精進是十分重要的。菩薩行者更應該在禪定與智慧兩度上加倍用功。
(五)、禪定:
菩薩要利益眾生,度化眾生,而自己卻心亂如麻,沒有定力,就沒有智慧。沒有定力的人比較容易生起煩惱,如何利益眾生呢?故菩薩行者一定要修禪定。如有人以求各種神通之心而修禪定,此既是以凡夫心來修禪定,不可稱為禪定波羅蜜;又如有人為解脫而修禪定,引發種種神通,生起種種智慧,以神通、智慧等等得到解脫,此可稱為到彼岸;但是菩薩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外,他還要通過修學禪定獲得種種智慧、神通力來度化眾生,以引導他們也走上解脫之道,這才稱為禪定波羅蜜。
禪定可分為三種:
(1)、安住靜慮:
禪定古印度文稱為禪那,意思既是靜靜的思維修行,也既是靜慮。安住靜慮既是安住禪定。我們有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習,使我們的心不能敏銳的觀察此世間,不容易發覺吾人心念的起落,所以要通過修禪定使他輕安,時時刻刻保持它,不生起昏沉、掉舉的煩惱,這樣我們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,不容易被迷惑。
(2)、引發靜慮:
既是引發禪定,菩薩要給予眾生利益,沒有神通力,他所給予的利益是不大的;菩薩必定要認真修四禪八定,在深的禪定中可以引發種種神通,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度化、利益眾生,故菩薩要修引發靜慮。
(3)、辦事靜慮:
行、住、坐、臥都在定中,稱為辦事靜慮。此種靜慮也稱為那伽定,既是菩薩在一切時都在定中,有此定力的菩薩則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。
這三種靜慮,使我們遠離昏沉的煩惱,能更敏銳的觀察世間,而生起智慧,所以禪定能生起智慧,智慧能使我們解脫,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。如有人修禪定只是為了求各種神通,則不能稱為禪定波羅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