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表五)


四、十力

如來證得實相的妙智,能夠了達一切境相,堅固最勝,沒有可以破壞和超勝他者,故名為力。力有十種:一、知是處非處智力。處,即合道理義,非處即不合道理的意思。如來于一切因緣果報審實了知,如造作善業,即知其決定得可樂的果報,名為知是處。若造作惡業,能夠得到可樂的果報,決定無有是處,名知非處。如是種種,皆悉遍知,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。二、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,如來于一切眾生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三世的業緣果報生處,皆悉遍知,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。三、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,如來于諸禪定自在無礙,其淺深次第,如實遍知,故名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。四、知諸根勝劣智力,如來于一切眾生的根性勝劣,得果大小,皆實遍知,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。五、知種種解智力,如來于諸眾生,種種欲樂勝解,善惡不同,皆如實遍知,故名知種種解智力。六、知種種界智力,如來于世間眾生,種種界分不同,即種姓差別,與貪嗔等行隨眠差別,如實遍知,故名知種種界智力。七、知一切至處道智力,如來于有為無漏行,各知其所至之處,故于至得人間天上的有漏道,至得涅槃的無漏道,如實遍知,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。八、知天眼無礙智力,如來證知天眼清凈,見諸眾生死時,生時端正丑陋等善惡業緣,盡知無礙,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。九、知宿命無漏智力,如來于眾生種種宿命,從一世乃至百千萬世,一劫乃至百千萬劫,死此生彼,死彼生此,其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等,如實遍知,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。十、知永斷習氣智力,如來于一切惑余習氣,永斷不生,如實遍知,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。

五、四無所畏

無所畏是:一、說一切智無所畏,一切智即于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的妙智,如來于大眾中自說我是一切智人,余人雖有難言,佛無所畏,以如來實是正等覺者,已證得妙善清凈的一切種智故。二、說漏盡無所畏,漏盡即生死惑業俱盡,如來于大眾中自說我已永盡諸漏,余人雖作難言,佛無所畏,以如來實已證得妙善清凈,于煩惱習氣等諸有漏法畢竟永盡故。三、說障道無所畏,如來于大眾中說染法是障礙圣道的法,若有難言,習此染法,不能為障,佛通釋無果:以如來妙智,于一切所治染法,皆已遍知故。四、說盡苦道無所提,盡苦道即能滅盡諸苦的圣道,如來于大眾中自言我所說的圣道,能出離世間,能盡諸苦,余人雖有詰難,說雖修此道不能出離,佛無所畏,以如來于一切種能對治法,已如實遍知故。四無所畏中,前二無畏,依自利德說,后二無畏,依利他德說。無畏即無怯懼,如來智力內充明了,凡有所說,皆安穩清凈,不可傾動,無驚怖恐懼,故名為無所畏。

六、十八不共佛法

十八不共佛法是:一、身無失,佛從無始劫來,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治其身,這種功德已至滿足,一切煩惱俱盡,身無誤失業,是名身無失。二、口無失,佛具無量智慧辯才,所說教法,隨眾機宜,皆得證悟,是名口無失。三、念無失,佛三大阿僧祇劫,修習諸甚深禪定,心不散亂,于諸法中,心無所著,得第一安穩處,故名念無失。四、無異想,佛于一切眾生平等普渡,心無揀擇;于流轉證滅中,證得無分別,無差別智,是名無異想。五、無不定心,佛于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,常不離甚深勝定,是名無不定心。六、無不知已舍,佛于一切法,悉皆照知方舍,未有一法不了知而舍棄者;于利益有情事,觀察其根性未熟者,雖暫時舍置,終無究竟舍有情事。是名無不知已舍。七、欲無減,佛具眾善,常欲度諸眾生,心無厭足,是名欲無減。八、精進無減,佛身心精進滿足,常度一切眾生,無有休息,是名精進無減。九、念無減,佛于三世諸佛之法,一切智慧,相應滿足,無有退轉,是名念無減。十、慧無減,佛具一切智慧,無量無際不可盡故:隨慧而說,亦無有盡。是名慧無減。十一、解脫無減,佛遠離一切執著,具二種解脫:(一)有為解脫,即無漏智慧相應的解脫;(二)無為解脫,即一切煩惱凈盡無余的解脫,是名解脫無減。十二、解脫知見無減,佛于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,分別無礙,是名解脫知見無減。十三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,佛的身業智為導首,隨智而稱,示現各種殊勝形相,調伏眾生,由智發起演說一切諸法,令其各得解悟證入,是名身業隨智慧行。十四、一切語業隨智慧行,佛的微妙清凈語言,智為導首,隨智而轉,化導利益一切眾生,是名語業隨智慧行。十五、一切意業隨智慧行,佛的清凈意業,智為導首,隨智而轉,入眾生心而為說法,除滅其無明癡惑,是名意業隨智慧行。十六、智慧知過去世無礙,佛的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,若有情法,若無情法,皆無障礙,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。十七、智慧知未來世無礙,佛的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,若有情法,若無情法,皆無障礙,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。十八、智慧知現在世無礙,佛的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,若有情法,若無情法,皆無障礙,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此上十八種功德法,唯佛具有,不共于聲聞、獨覺、菩薩,故名十八不共佛法。

如來功德,無量無際,不可具述。如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三不護,三念住,四清凈,永斷諸習氣,無忘失法,大悲,一切種妙智等,清凈殊勝,圓滿無上。如《大般若經》三百八十一卷和四百六十九卷,《大方等大集經》卷第六,《大寶積經》三十八卷至四十卷,《中阿含三十二相經》,《大智度論》八十八卷,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九卷至第五十卷,《顯揚圣教論》第四卷和《雜集論》卷十四等,廣有解說,樂多知者,應取讀誦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5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18

相關推薦

  • 觀世音菩薩(五)

    《五》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,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,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莊嚴而已,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,或人類縱然敬仰、敬畏他,也不敢親近他了。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觸之三義: 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 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 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 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什么是出離心(二)

    什么叫做出離心?傳統的說法,出離心的基礎是厭世,就是討厭世間法,實際上,厭惡厭煩的心態是一種煩惱。原因是各種各樣的,根本的原因是太在意了,厭世就是你太在意世間的法,所以你討厭,厭世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不生不滅:第一個特點,就是它永存,既沒有開頭,也沒有結尾。因為它正是萬事萬物的源頭。因為永存不滅,所以它真實。而世間的一切法,都是有生有滅的。生和死的概念,在世間法里,本來就是對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四念處

      在佛教中,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。 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,又稱為四念處觀。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?因為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祈愿有用嗎

    當我們心中充滿愛時,也在世界上創造了更多的愛、和平及喜樂。當我們的心中充滿愛時,在那一刻將這些能量傳送給另一個人,他知道與否,那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安樂、慈愛、安穩的能量是非常真實的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懷讓禪常識問答20題

    中立史載:北宋的王安石曾問張方平:孔子去世后百年,出現了孟子,從此以后再沒有像他們這樣的圣賢出世,原因何在呢?方平答道:“不僅有,而且還遠遠地超過了孔子。”王急問是何人,方平說:“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三苦是苦苦、壞苦、行苦: 1、苦苦:純粹的受苦,如被打,牙痛等皮肉之苦以及精神上受煎熬等等。 2、壞苦:指的就是凡夫所認為的樂,因為其樂并不能常保,所謂樂的感覺很快就會過去,過去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二)

    在這里,我還要向大家強調幾個問題:   第一、在死亡到來之際,不能有太大的恐慌,否則會障礙解脫。漢地的一些法師說,要以平靜的心態迎接死亡,對死亡應作六種想: 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枣庄市| 渑池县| 比如县| 万州区| 方山县| 政和县| 天气| 肥乡县| 永修县| 河南省| 荆州市| 常宁市| 洛扎县| 宁化县| 喀喇沁旗| 龙胜| 青铜峡市| 新郑市| 大邑县| 监利县| 莫力| 乐清市| 习水县| 阿鲁科尔沁旗| 兰州市| 博客| 广安市| 阿合奇县| 安西县| 米泉市| 靖江市| 汪清县| 大丰市| 泰和县| 南城县| 深州市| 卫辉市| 中江县| 文昌市| 临洮县| 绥德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