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伏斷位次:滅現行名伏,除種子及習氣名斷。斷的意義,約能斷說,是除害義;約所斷說,是不續義;自類相生的種子后生的作用不相續,即是斷惑。過去未來的法無體,故無所斷;現在惑智俱起,亦無所斷;但由教行因緣引起正見相應的能治心,此心生時,所治惑種即滅,智生惑滅同一剎那,猶如世間明生暗滅,斷惑義成。煩惱所知的分別二障,資糧位漸伏,加行位頓伏。少分伏名漸伏,猶有余故;全分伏名頓伏,更無余故。資糧位伏其粗者,由勝解力折伏;加行位伏其細者,由四尋思四如實觀制伏。因邪師邪教所引起的名粗,由自分別所引起的細。分別二障的種子與習氣,俱初地斷;即于真見道位中的無間道斷除種子,解脫道斷除習氣。
俱生煩惱障種,亦即修道所斷的煩惱障種,由于不障十地,和菩薩須留惑濟生,所以不除,但伏現行不起,直待將成佛時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。習氣則于十地間地地除之。總起來說,俱生煩惱的現行,地前漸伏,以道力微劣,失念的時候,煩惱現行尚得起故。初地以上,能頓伏盡,如同阿羅漢一樣,令永不現行。但菩薩為了化度眾生,在前七地中,由故意力,使煩惱種子暫生現行,雖暫現起,而不為過失。如《解深密經》說:‘是諸菩薩于初地中,定于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;由因此緣,菩薩要知方起煩惱,非為不知,是故說名無染污相。于自身中,不能生苦,故無過失。菩薩生起如是煩惱,于有情界能斷苦因,是故彼有無量功德。’但應該知道,故起煩惱的,是不怖煩惱的悲增菩薩。有怖煩惱的智增菩薩,則不起煩惱。到八地以上,道力勝故,純是無漏觀心相續生起,則無論是智增菩薩與悲增菩薩,煩惱都畢竟永不現行了。
俱生所知障種,亦即修道所斷的所知障種,于十地中漸次斷滅,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才永斷盡。習氣則于解脫道中永斷。此障的現行,地前加行位能漸制伏,乃至十地才永伏盡。八地以上,與前六識俱起者,不復現行;無漏觀心及果相續,違彼障故。無漏觀心即第六識中人法二空相本智,果即后得與滅盡定。八地以上,人空無漏恒時相續無有間斷,法空無漏多分相續少分間斷,故能令第六識中法空無漏不起的時候,唯人空無漏現前,對第七識法執來說,即為粗觀,不能制伏細執,故第七識俱生的法執,仍能現行。若法空無漏智及彼所引起的后得智和滅盡定位,則能伏令不起。茲將俱生二障的伏斷地位表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