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由自性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由于諸天神等煩惱隨逐,具諸有漏,性非清凈,倘不能自己調御,豈能調御他人?故非皈處。如來永斷諸漏:永害習氣,具三(身、語、意)不護,性極調善,亦能調御一切有情,故可皈依。
(三)由作業故,諸天神等非所皈依。諸天神等,安住受用眾妙五欲中,恒為歌舞等聲之所牽引,故于諸欲安住為業;又諸天常與非天互相戰斗,或被諸天自類陵蔑驅擯,起如是等損害有情的惡業,故諸天神非所皈處。如來安住于廣大無垢、寂靜等業,因為如來于天住中多住第四靜慮,依此靜慮領受舍樂,超勝下地,故是廣大。第四定舍念清凈,寂靜無動,故名無垢。又如來能作有情利益為業,故如來是所皈依處。
(四)由法爾故,諸天神等非所皈依。即依諸法的法爾道理來講,世間的長壽、相好、財富、安樂、辯才等功德和出世間的無怨懟、無災橫、無燒惱、斷后世大苦,得大解脫等功德,皆有自己勤用功力修諸正行而獲得,并不由于事天神等而可得彼恩賜。若不勤用功力,雖于天神等極申敬事,亦不能得。此即說由法爾道理,一切功德皆依自力成辦,非他力賜予,故知天神,非是所皈依處。
(五)由因果故,諸天神等非所皈依。《顯揚圣教論》卷六說:‘今問事天神者:天神體性,為由天業感得?為由供養天得?為無因得?若天業得者,即應歸業,非天。若無因得者,應歸無因,非天。若供養天神得者,為唯因供養,感天神體?為唯因天神?為因二種(即由自供養及由天攝受)?若唯因供養者,即徒事天神;隨處供養,皆應能感天報。(此說供天無益,只要自己隨處設供即應感得天身。)若唯因天神者,即徒設供養;雖不供養,但由天神應得天報。若俱因二種者,但設供養,天神攝受,諸所祈愿,悉應果遂。又于七種所祈愿事,不定果遂,是故不然。一于供養事攝受;二于信解緣攝受;三于信解彼者,發起信解,能感最勝天神自體;四于能感最勝所受富樂;五于摧壞阿素洛等怨敵;六于出生;七于終歿。’
最后七種所祈愿事不定果遂,意思是說以供養諸天,信解諸天為緣,祈求諸天攝受,招感天體,招感富樂,摧壞怨敵,出生天趣,及生天后常住彼處求不終歿,皆不能滿其所愿求的果事。
由上述五種道理,故知諸天神等,非是真正的皈依處。諸天尚不可作皈依,其余鬼神則更不足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