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十)界系:在八個識中,鼻舌兩識,唯在欲界所系,不通上界;因為鼻舌二識,以香味為所緣境,唯欲界中有段食有香味,初禪以上,已離段食,無復香味,二識缺境無用,故唯在欲界中有。眼耳身三識,唯在欲界及初禪,因為二禪以上,已離尋伺,不取外境,三識沒有用處,所以無有。故二禪以上五識皆無。后三識則溈通三界而有,七八二識隨其生在那一界就決定為那一界所系,第六意識則下可起上,上可起下,是其差別。

(十一)起滅:眼等五識,唯緣色等外境,數數轉易,行相粗動,而所借的眾緣,又在很多時候都不具足,所以生起現行的時候少,不起現行的時候多。由于所借外緣在和合上有頓有漸,故眼等五識,起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識生,或俱起不俱起,沒有決定。第六意識,于內外兩門轉,雖然亦是粗動,但以緣內事理等亦有細相,所借緣少,無時不具,唯除五位,常能現起。故間斷的時候少,生起的時候多。五位即五無心位,是第六識的違緣:(1)無想天:就是修習無想定的人,由厭粗動想的力量,死后生在第四禪的第三廣果天中,不恒行的心心所法皆不現行,以想滅為首,名無想天。除其最初生時及命終位,中間位上前六轉識皆不現行,故第六意識在這一位上不起現用。(2)無想定:就是入無想定的人,由彼厭心定力不恒行的心心所法皆滅不起,故第六意識在這個定中不能生起。(3)滅盡定:即定慧俱解脫的無學,和第三果位的有學圣人,已經伏滅或斷盡了無所有處的貪惑,上面有頂天的貪斷與未斷皆可,依有頂游觀無漏為加行,由止息想的作意為先,令不恒行與恒行的染污心心所皆滅,所以得名滅盡定,第六意識在這定位中,不起現行。(4)無心睡眠,就是極重的睡眠。(5)無心悶絕,就是極重的悶絕。這兩個位中,俱違令前六轉識不得現行,故第六識不能生起。上述的五位,是約不恒行的心心所和恒行的染污心心所來說,總名五無心位。所以《唯識三十頌》說:‘意識常現起,除生無想天,及無心二定,睡眠與悶絕。’第七識和第八識,行相微細,所借的生緣,一切時候都具足無缺,所以沒有違緣礙令總不現起。三位無末那,雖然滅掉第七的染污一分不起,但并不是總滅全無,所以不同第六識以粗動故為違緣總礙不起。

(十二)無漏:八個識在什么時位上它的體才能轉成無漏呢:這有因位轉和果位轉的不同:六七二識是在因位改轉,五識八識必須在佛果中才能轉成無漏。第六意識,在證初地真見道時,轉成妙觀察智,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,無礙而轉,說法斷疑,令一切有情皆能獲得利樂。但在出觀位中,有漏意識,還憂生起,因為俱生的我法二執未斷,猶時現行,故無漏智不能無間一味地相續,必須至第八不動地無相無功用住,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現起,有漏意識才永滅不生,而成為純無漏體。第七識在第六識轉成無漏的同時,由第六意識于真見道位具證二空真如的觀智,勢力強盛,阻礙了第七的我法二執不能現行。因此第七無漏凈識與第六無漏同時發起,而得名平等性智。觀一切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,慈悲等德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。由觀諸法及有情平等,故名平等性智。這第七識也是在未得無相無功用行位以前,我執猶得現起,出真觀位,智不相續,有漏復生,到了第八地無相無功用住,我執執力才永滅不起,但法執猶可現行,必入金剛無間道時,二障種子永斷,然后無漏第七平等性智才能長時相續無窮無盡。第八異熟識為染凈法之所依,在未成佛以前,均為世間三業所招感,故名異熟識。必至金剛道永斷世間二障隨眠已,于解脫道亦舍世間善無記種,和劣無漏法,即有大圓鏡智同時發起,能遍身土智影,無忘無失,而成一切智智。如大圓鏡,

(三)五蘊與百法相攝

不起一切加行,而能顯現眾色影像,從喻立號,故名大圓鏡智。故第八識,要在成佛的果位上才能轉成無漏。在第八轉成大圓鏡智的同時,前五識亦得轉為成所作智。為什么五識轉成無漏必須與第八轉智同時呢?因為五識必依五根才能起用,五根因位唯是有漏、以是異熟識之所變故,異熟能變識是有漏,所變的根亦決定唯是有漏。所依根既是有漏,能依識亦決定是有漏,以有漏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,識有漏故,無漏的成所作智不起。所以必待異熟能變識體轉成無漏而變起無漏的五根,才能發起無漏的清凈五識!

總上所說,十一色法立為色蘊;遍行中受心所立為受蘊;想心所立為想蘊;其余的四十九個心所,二十四個不相應行,共七十三法,立為行蘊;八個心王,立為識蘊。無為無積聚義,不在蘊門中攝,故五蘊共攝百法中九十四法,如有頌說:‘色攝十一全,受想各當一,七十三行蘊,八王識蘊收,無為無積聚,不向蘊門攝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1
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2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由自性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由于諸天神等煩惱隨逐,具諸有漏,性非清凈,倘不能自己調御,豈能調御他人?故非皈處。如來永斷諸漏:永害習氣,具三(身、語、意)不護,性極調善,亦能調御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七、于食知量,《偷伽師地論》第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于食知量?謂彼如是守諸根已,以正思擇,食于所食;不為倡蕩,不為驕逸,不為飾好,不為端嚴,食于所食。然食所食,為身安住,為暫支持,為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持息念:持息念,通常稱為數息觀,為對治散亂心的最好觀行。持息念的相,實有六種差別,數息觀法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而已。持息念在經中名阿那阿波那念。阿那義即持息入,是引外風令人身中的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?

    ??? 民間通俗的信仰,有很多的禁忌,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,卻被誤認為是佛教的禁忌。如香爐里面殘余的香棒,不可以每天清理,結果弄成臟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。其實,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中陰身:介于此世和下一世,過渡階段的生命形式。 人死后,在最多四十九天的時間內,會有一個臨時的身體,作為一個過渡。但中陰身一期的生命,最多只有七天。一共最多只有七期。所以每七天,就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什么是菩提心

      菩提心和善心有很大的差別,再大的善心也只能升天,而菩提心是成佛的關鍵。善心是用物質和精神關懷來解決眾生一時的苦惱,而菩提心不僅僅這樣,還能解決一切眾生究竟的苦惱。菩提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彌勒佛,現在其實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眾,其內院則是彌勒凈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里為其它菩薩講解第三轉法?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一) (2)自類相應: 1、貪:貪與嗔、疑兩法,定不俱起,所愛的境和所憎恚的境,必不相同故。兩法的行相亦別,故不相應。為什么不與疑俱起呢?因為所愛境,必是于境已得決定;疑是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第二四德 皈依三寶的第二類四種功德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復獲四德: 一、大護圓滿。 二、于一切種邪信解障,皆得輕微,或永滅盡。 三、得入聰睿正行正至善士眾中,所謂大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四)

    ? ? ? ?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凈心,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凈與圓滿。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,或過去深植于內心的經驗,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并無實有,而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东辽县| 安图县| 云和县| 修文县| 扶余县| 格尔木市| 平南县| 彭泽县| 上蔡县| 老河口市| 永吉县| 兰坪| 太白县| 比如县| 潼关县| 泸水县| 揭西县| 长汀县| 昌吉市| 陕西省| 海口市| 商南县| 大兴区| 右玉县| 社旗县| 和平县| 宁明县| 榆树市| 大埔县| 长宁区| 屏南县| 沽源县| 禄劝| 安达市| 大同县| 韩城市| 尚志市| 连南| 闵行区| 互助| 盐城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