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法和色法:
在百法里,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,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;
在五蘊里,色法就是色蘊——五根、六塵;而六塵,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六塵,心法就是受蘊、想蘊、行蘊和識蘊;
在十八界里,心法是意根和六識,色法還是五根六塵。
能取和所取:取是攝取、取著之義。能取就是能分別、能執著之義;所取就是被分別、被執著之義。分別,是了知之義;執著是抓住不放之義。能取的是前七識,而所取的,既有色法,也包括心法。
色心二法與能所二取,有一些不同之處:
能取的都是心法,但心法不一定都是能取,第八識不分別、不執著,所以它不屬于能取,能取的只是前七識。不但如此,第八識因為被第七識執為自我,反而成了所取的對象。所以,能取,只是前七識,而所取,是一切法。
一心,就如一只蝸牛,而能取和所取就如蝸牛頭上的兩只角。這個一心是什么?就是出生一切法的總根源,即第八識,也叫如來藏。能取、所取,相對而存在,有能取,必然有所取;有所取,也必然有能取。
下面繼續講《心經》。
○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。乃至無老死,亦無老死盡。這四句是講,在無余涅盤之中,五蘊、十八界通通已被消滅,唯余第八識獨存,煩惱已經沒有了,消滅煩惱的十二因緣法也沒用了。其實就在五蘊、十八界存在的當下,站在第八識本體的立場上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十二因緣:也叫十二有支,這里指小乘緣覺的修行法門,在定中觀察從生到死的三世因果。有順逆兩種觀法。十二因緣也叫十二有支。即: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
三世:即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現在世只有一世,過去、未來則有無量世。前兩支講過去世,中間八支講現在世,最后兩支講未來世。
一、無明:無明就是煩惱,煩惱就是無明。有兩種,一種叫一念無明,一種叫無始無明,二者加起來,叫五住地無明煩惱。
一念無明,也叫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,即見一處住地煩惱、欲界住地煩惱、色界住地煩惱、無色界住地煩惱。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叫見惑,后三者也叫思惑,所以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,也叫見思惑。
見一處住地煩惱:(也叫見惑)在小乘即指三縛結,在大乘即是五利使。結、使,都是煩惱的異名。
三縛結:即我見結、疑見結、戒禁取見結。此三縛結,是證小乘聲聞初果須陀洹所必須斷除的,或說,斷除了三縛結,就證初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