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乙、諸天神等非所皈依

六趣有情之中,天趣最高,所以很多的人,都以天神為皈依處。但彼諸天,由于能力不夠,本身具諸障礙,不能為諸眾生作大利益,故不能作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《瑜伽師地論》七十四卷.與《顯揚圣教論》卷六,都說由五種因緣,諸天神等非是所皈依處。

(一)由形相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此有五義:

1、‘謂諸天神,世不現見,無談論故’:(《顯揚論》卷六文)諸天神等與人趣類別,非人類肉眼所行境界,因此諸天不能與人類相見,亦無交談,故亦不能與人宣說法義。

2、‘容色奮發,有怖異故’:諸天神等,容貌色相奮發時,形相暴惡,現前雖然受樂,恐懼當來生苦,故有怖畏。

3、‘染習放逸,有貪愛故’:諸天由有貪愛,于妙欲境,染習放逸。

4、‘舍他利益,無悲愍故’:諸天神等,于一切有情所,無悲愍心,故不能平等饒益,而棄舍利他。

5、‘不能解了,作與不作,不達定義故’:諸天神等具有煩惱,于應作不應作的諸業不能了知,以于善不善業能招愛非愛果的真實義未現證覺,未能通達故。

由此五種道理,諸天‘不可皈依’。返觀如來,由形相故,可作皈依。

1、‘世間現見,有談論故’:(《顯揚論》卷六文)佛在世時,世間現見,為眾生宣說正法,與諸人等有所談論。

2、‘容色和靜,無怖畏故’:如來容貌慈祥,清凈無欲,和悅安靜,具四無畏,心無怯劣,無所疑慮,所以都無驚懼恐怖。

3、‘遠離放逸,無貪愛故’:如來于貪等煩惱,永害習氣,于欲塵無染,具無忘失法,故能遠離放逸。

4、不舍利他,有人悲故’:如來以大悲心晝夜六返觀察世間眾生的善根增滅,于利樂有情事業,無時暫舍。

5、‘善能了解作與不作,通達實義故’:‘如來已通達善惡業決定招感愛非愛果的真實義理,故于應作不應作的善惡業和作而有受,不作無受,皆善了知,以此教化眾生斷惡修善,進趣解脫。如是五相非諸天所有,故如來是真皈依處。《瑜伽》《顯揚》二論復說由五相故,如來是真皈依處。

1、‘為利有情,證大菩提故’:如來在往昔因中,最初發菩提心時,是為了利益有情而決定希求無上菩提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:三十五卷發心品說:‘又諸菩薩,起正愿心,求菩提時,發如是心,說如有言:愿我決定證無上正等菩提,能作有情一切義利,畢竟安處究竟涅槃,及以如來廣大智中?!?/p>

2、‘現處大眾,開正法眼故’:如來善轉法輪,令眾聽聞正法,開悟眾生法眼,如實現證無我實義,成為有學無學的圣者。

3、‘怨親有情,平等利益故’: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六卷說:‘又諸菩薩,由五種相,當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。何等為五:一者菩薩最初發心愿大菩提,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,起平等心。二者菩薩于諸有情,住哀愍俱平等之心。三者菩薩于諸有情,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。四者菩薩于眾有緣已生諸行,知其所想有情事已,知一切有情所有法性,即是一切有清所有法性,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。五者菩薩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,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,以利俱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。由此五相,是諸菩薩于諸有情其心平等。’

4、‘于諸家室攝,舍離貪者,諸根寂靜故’:如來由貪愛習氣永盡,舍離一切家宅親屬財物等的攝受,由此諸根不于所行境中執取相好而游行流散,故能諸根寂靜。

5、‘善除一切眾生疑網故’:如來是一切智者,于諸眾生正善開示,善能除遣眾生一切疑惑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7
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7

相關推薦

  • 四圣諦(二)

    【二、集圣諦】 集圣諦是苦的生因,他能集生死苦,故稱為集圣諦。集就是招感集取,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;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。因為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成力量,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觀世音菩薩(一)

    《一》前言 今天是觀世音菩薩的圣誕日,所以向諸位介紹偉大的觀世音菩薩。這對圣嚴本人來說,尤其感到無限的親切和無限的贊仰,因我自幼至今,無一天不是沐浴在這位大菩薩的恩光之中。 我生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所斷二障 (一)我法二執 菩薩所斷,總有二種,即煩惱障和所知障。二障依我法二執為根本而生起,故今先說我法二執。 一、我執:一切我執,略有二種:一、俱生我執,二、分別我執。俱生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六塵: 色塵:即眼根所對所觸、被眼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聲塵:即耳根所對所觸、被耳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香塵:即鼻根所對所觸、被鼻識和意識所分別的境界。 味塵:即舌根所對所觸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?。ㄈQ) 無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萬劫難遭遇,我今見聞得受持,愿解如來真實義。 阿彌陀佛! 南無:讀作“拿摩(nā mó)”,是皈依的意思。 偈:讀作“記”,也叫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丁、所皈依的正體 上面已經說真正的皈依處,唯有佛法僧三寶。這里應該指明所皈依的主體,使我們明確的了解正所皈依的三寶體勝。在大小乘的經論中,說到所皈依三寶的主體時,都說皈依佛寶,是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三章? 聲聞行果 第一節? 行 一、出離心 第二章中說皈依三寶,受持五戒,修行十善,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,在六道輪回中來說,是很好的善報。但是,仍然沒有超出三界,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耳識八緣:因為生起耳識不需要光明緣。 鼻識、舌識、身識七緣:因為既不需要光明,也不需要空間距離。嗅感細胞必須直接觸到香塵;味蕾必須直接觸到味塵;身體必須直接觸到觸塵。 意識五緣: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菩薩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個位次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共五十個位次,再加上等覺、妙覺兩個位次。 第三轉法?輪的唯識經典,又把這五十二個位次分為五位,即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正定县| 濮阳县| 上虞市| 五原县| 封丘县| 乌拉特中旗| 锡林郭勒盟| 余干县| 双江| 定安县| 罗城| 尼勒克县| 抚州市| 桂东县| 准格尔旗| 岱山县| 扎囊县| 神木县| 靖江市| 潞西市| 休宁县| 磐石市| 泸西县| 马尔康县| 陆河县| 兰州市| 渭源县| 西乌| 兴业县| 鹤山市| 武强县| 彰化县| 宁明县| 临朐县| 永德县| 阿拉善左旗| 林州市| 固安县| 梓潼县| 大冶市| 新巴尔虎右旗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