度也叫六波羅蜜,波羅蜜是梵語“到彼岸”的意思,六度,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、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。六度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和般若(智慧),布施度慳貪、持戒度毀犯、忍辱度瞋心、精進度懈怠、禪定度散亂、般若度愚癡(邪見)。六度是三學的延伸和發(fā)展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四度為戒學,禪定為定學,般若為慧學。
六度分有“事六度”和“理六度”。亦即是“事修”和“理修”兩種。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?事修和理修是著相與不著相而言的。事修即是所作所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,便是著相而修了,這樣叫做“事修”,是修世間善法,可得世間善報,是不能出世間的。理修是指所做所為的善法,以“三輪體空”作觀,不著于“人、我、法相”,是名為“理修”,這是出世間的。無相修的善法,能夠了生死,證涅盤的。
(1)布施。
布施就是施舍和給予。《大智度論》將布施分為三種,“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以三施對治慳貪,除卻貧窮。” 凡以物質(zhì)利益如錢財?shù)仁┡c大眾的叫做財施,一切身外物稱為外財,同時受布施者也解決了物質(zhì)上(外在、非精神上)的匱乏,所以財施也稱外施;幫助眾生使他們不害怕,無恐怖,無災(zāi)害,叫無畏施,由于無畏施是幫助受布施者解除內(nèi)在的痛苦,所以也叫內(nèi)施;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來告知大眾,使人們修善斷惡,離苦得樂,乃至涅盤,稱為法施。《大智度論》還將布施分為凈施和不凈施。凈施就是只求解脫涅盤、不為名利等世間福報而行的布施;不凈施則是指以妄心求福報而行的布施。
布施是修行的第一步,作為六度之首,它是三學中戒的延伸,布施是屬于戒的范疇,從這個意義上說布施就是戒貪。在自利來說,可以治滅三毒中的貪、增長自己的福德智慧;在利他來說,則可以除卻貧窮,增長眾生的福德智慧。布施與無相無為相應(yīng),即為解脫道,與菩提心相應(yīng),即為菩薩道。
(2)持戒。
持戒就是防非止惡 清凈身心。持戒是修學布施、減少慳貪之心后的自然趨勢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四度是三學中戒學的延伸和弘揚,布施是為持戒做準備、忍辱是對持戒的要求,精進是持戒的結(jié)果或程度,而持戒則是這四度的核心。持戒能防止一切惡行,修集一切善行和饒益有情,“舉要言之:行十善道,以戒莊嚴故,能生一切佛法義利,滿足大愿”。
持戒有三種,律儀戒、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。
律儀戒,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,這些戒律是要防止做壞事,是防非止惡的戒法。五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等,都屬于律儀戒。律儀戒可以防止墜落,杜絕各種侵犯眾生的惡行,戒掉我們的煩惱,還可以度毀犯的惡行為。
攝善法戒,就是發(fā)愿行一切善法,如果不這樣做,就是犯戒和過失,可見,攝善法戒比律儀戒的要求要更高,不僅不做惡事、還必須要做善事才算不犯戒。善法有六度萬行,稱為菩薩學處。
饒益有情戒,就是利益眾生之心,即發(fā)心行菩薩道、發(fā)利益一切眾生之心、以一切善法、資財、神通等來利益有情,如果有了不想利益眾生的心念,就是犯戒,應(yīng)立即戒掉此惡心。可見,饒益有情戒比攝善法戒的要求更高一些,不僅要不做惡事、但行好事,還要時時有利益眾生的心。菩薩最根本的戒就是饒益有情戒,就是一切為了利益大眾,其余所有戒條都要服從這一條。
(3)忍辱。
忍辱即安忍、安于忍耐,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忍受毀罵打擊,以及饑寒等苦,”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”,終不放棄救度眾生的志愿。忍辱可以自利利人、自行化人、消除業(yè)障、培植福德、修清凈心、有利于持戒、得定、“忍辱莊嚴故,得佛圓音具眾相好”,最終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的彼岸。
一般將忍辱分為生忍、法忍、無生法忍三種。
生忍(耐怨害忍),就是忍耐眾生對自己的怨恨、辱罵、侮辱等等傷害。
法忍(安受苦忍),就是在修道的過程中,應(yīng)忍受饑、渴、寒、熱、天災(zāi)人禍、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楚困境。與生忍相比,法忍不只是對人,而要對生理、自然、人事等各種各樣的苦難。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,并安然不動,就叫忍辱地。
無生法忍(諦察法忍),就是徹底認識空相、實相的真理并能堅信、持守,即對“一切法不生不滅’的道理能夠確切地掌握、堅守,“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,信受通達,無礙不退,是名無生忍”,“從境為名,理寂不起,稱曰無生;慧安此理,名無生忍”。可見,無生法忍是一種高層次的理性之忍,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,對其堅信和忍耐。
(4)精進。
精進,就是為了自度度他、自覺覺他、斷惡修善的事業(yè)而不懈的努力、上進,勤勤懇懇而不生懶惰、渙散、懈怠。勤斷一切惡叫斷精進,勤修一切善叫修精進,努力上求佛國、下化眾生叫求化精進。一個人的生命、體力是有限的,但卻能有無限的力量,這就是精進的緣故,圣嚴法師說,有精進心的人,心理一定是健康的,即使身體有病,還是法喜充滿,沒有精進心的人,就算身體沒病,心理卻是有病的,因為他的煩惱一定很多。“精進莊嚴故,能破魔怨,入佛法藏”,障礙修行的一切障緣都可以稱為魔,而破除這些煩惱魔障,都需要精進。
《成唯識論》將精進分為披甲精進、攝善精進、利樂精進三種。被甲精進就是說像被了寶甲一樣,不畏懼種種艱難,披荊斬棘,難行能行,愿力無窮。攝善精進是指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,修持各種正道善法全力以赴,永不疲倦。利樂精進就是利益和度化眾生永不疲倦,無邊眾生誓愿度,為了普度眾生,利樂世人,不辭千辛萬苦。
三十七道品共有七類項目,每個項目都有精進的內(nèi)容。《大乘莊嚴論》歸納出六種精進,一是增減精進,說明四正勤的精進;二是增上精進,說明五根的精進;三是舍障精進,說明五力的精進;四是入真精進,說明七菩提分(覺支)的精進;五是轉(zhuǎn)依精進,說明八正道的精進;六是大利精進,說明六度的精進。
精進也可表程度,是一種精神,所以說它通六度,比如有的布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、財物、妻子、子女等一切都布施,這種徹底的布施就可叫布施精進,持戒也是,一切微細地戒律都不犯的,就可叫做持戒精進。
當然,精進并不是用一種掉舉沖動的心態(tài),過分地勇猛前進,著相地努力,就像琴弦繃得太緊容易斷一樣,只有在中道、不著相這兩個前提下的斷惡修善行為,才稱得上精進。
(5)禪定。
禪定,梵語禪那,就是靜慮、寂照的意思,專注一境,內(nèi)心平靜,明心見性,不生昏沉、雜亂的煩惱。把心專注在一種境界上就是止,止在一個境界上,久而久之,就會得定。《壇經(jīng)》說“何名禪定?外離相為禪,內(nèi)不亂為定。外若著相,內(nèi)心即亂。外若離相,心即不亂。–外禪內(nèi)定,是為禪定。”
禪定能度脫散亂的心,消除心性散亂、妄想紛飛、心猿意馬、到處奔馳、剎那剎那、念念不停的渙散迷亂狀態(tài)。“定莊嚴故,能生念、慧、慚愧、輕安”,念是正念相續(xù),因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續(xù),慧是智慧,有正定就能產(chǎn)生智慧,有智慧才能斷除煩惱,生起輕安,輕安是身心進入一種非常輕松、和諧、快樂的狀態(tài)。《大智度論》說,“菩薩因此發(fā)大慈悲心,欲以常樂涅槃利益眾生。此常樂涅槃,從實智慧生。實智慧,從一心禪定生。譬如燃燈,燈雖能燃,在大風中不能為用。會置之密室,其用乃全,散心中智慧,亦如是。若無禪定靜室,雖有智慧,其用不全。得禪定則實智慧生。以是故,菩薩雖離眾生,遠在靜處,求得禪定,以禪定清凈故,智慧亦凈。譬如油炷凈故,其明亦凈。以是故,欲得凈智慧者,行此禪定。復(fù)次,若求世間近事,不能專心,則事業(yè)不成;何況甚深佛道而不用禪定。禪定名攝諸亂心。亂心輕飄,甚于鴻毛馳散不停,駛過疾風;不可制止,劇于獼猴;暫現(xiàn)轉(zhuǎn)滅,甚于掣電。心相如是,不可禁止。若欲制之,非禪不定。”
禪定是六度中的樞紐,連接前四度和第六度般若,靜能生“定”,慮能生“慧”,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礎(chǔ)上生起,要獲得般若、證得菩提,必須通過禪定,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把握不好,就無法獲得般若(智慧),最終無法解脫。
禪定和中國的禪宗不一樣,禪定是一種定學、從定入手,禪宗則是一種慧學、直接從慧入手,應(yīng)該說禪宗是對禪定的一種違反。定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,不是佛法特有的,像古印度的外道,中國的道家,還有現(xiàn)在社會上練氣功的人,也都修禪定,也能進入禪定狀態(tài)。禪定可以引發(fā)神通,像天眼通、天耳通、宿命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等等,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所共有的,都能修得。
佛法所特有的是觀、慧。像無常觀、無我觀、緣起觀、空觀等等,這些修觀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,因此佛法所說的定,是止觀雙修,不可偏廢,修止的同時,還要修觀,修觀之后,才能引發(fā)智慧。如果光修禪定,而沒有佛法的觀,就無法獲得智慧和認識,雖然禪定功夫很深,但卻沒有用,不能解除煩惱。只有這種修觀得慧的禪定,才是佛教六度的禪定,才可以稱為禪定波羅蜜,慧、解脫涅磐、度化眾生是它的目的所在,如果為了神通、特異功能等而修禪定,那都不是佛道。
天臺宗《妙法蓮華經(jīng)玄義》則將禪定分為三種,“定圣行者略為三:一世間禪,二出世禪,三上上禪。”即世間禪定,出世間禪定,出世間上上禪定三種。
世間禪有根本味禪和根本凈禪兩種。根本味禪就是四禪天、四無量心和四空定,名為十二門禪,是凡夫、外道和小乘共修之禪。四禪即初禪離生喜樂地、二禪定生喜樂地、三禪離喜妙樂地、四禪舍念清凈地;這四禪是根據(jù)尋伺喜樂的有無和多少而劃分的,若具尋伺喜樂就是初禪定,離尋伺但有喜樂就是二禪定,離尋伺喜三種但有樂一種就是三禪定,具離尋伺喜樂四種則是四禪定,四禪是色界四禪天所修的四種世間禪定。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、悲無量心、喜無量心、舍無量心。四色界定與四無量心,皆以色法而修,只是離欲粗散,并未跳出色籠,因此稱為色界。此八門禪,悉由靜坐修得,故得禪名。無論修世間禪,或出世間禪,均以禪定為其根本,所以稱為根本禪。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有想非無想定,無色界。上面所講的色界四禪天四定、無色界四空天四定,以及他們所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、十二門根本禪定覺觀等,是菩薩發(fā)菩提心,普度眾生,游三摩地,在三界諸天之中,大權(quán)示現(xiàn),修行禪定,總稱為世間禪定。四禪天人、四空天人,八種禪定,在用功時候,都是有入定、住定、出定的有為功用,沒有得到無為功用,對于煩惱之惑沒有斷掉,生死之苦不能脫離。天上福報享盡,還要輪回六道之中,故稱世間禪定。根本凈禪。即修六妙法門,十六特勝,通明禪等,不生愛著,故名根本凈禪。智能多的人,修六妙法門。禪定多的人,修十六特勝。定慧均等的人,修通明禪。根本凈禪,發(fā)無漏智,生無漏慧。一、數(shù)。二、隨。三、止。四、觀。五、還。六、凈。
六度(上)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內(nèi)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(wù),不擁有所有權(quán),不承擔相關(guān)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(quán)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(nèi)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贊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