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、修什么法門,最易明心見性?
答:法無定法,法法皆可入道,門門都是般若。當參禪到心行處滅,靈其獨耀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持名到能所雙忘,無住無染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修密到寂然不動,見聞了了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話雖如此,離心意識,直指本心,簡便、迅速,畢竟莫過于懷讓禪了。
12、聽說參禪方法有所謂“參話禪”和“直指禪”,二者有何區別?
答:所謂“參話禪”是參一句無義味話頭要求發起疑情,而不能從語句上去分別、理解。參到行不知行,坐不知坐,猛著精彩,截斷學人意識,引發本地風光。但參活頭是后來的事,宋時杭州徑山的大慧禪師竭力提倡。當初都是用直指的方法。當二祖慧可“覓心了不可得”時,初祖便謂“與汝安心竟”。三祖僧璨因身纏風急,要求懺罪。當他悟“覓罪了不可得”時,二祖便說“與汝懺罪竟”。同樣,當四祖道信要求三祖給予解脫法門時,三祖問“誰縛汝”,說“無人縛”,“何要求解脫法門乎?”四祖便于言下大悟。這些公案干凈痛快,發人深省!六祖惠能大師開門見山,直指無住心態。說:“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么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惠明也言下大悟。這所謂“與么時”,即不思善惡時,也即歷歷孤明時。七祖懷讓更是直接明朗,問馬祖道一“打車還是打牛?”……實際上,人們正當善惡不思——前念已滅,后念未生時,只要拈取這剎那顯現的空靈心體,無不恍然大悟。
13、有人說:“時代不同了,懷讓禪離我們太遙遠了,與現實生活沒有必然聯系”,對嗎?
答:學禪的要領,在證到“萬古常新”的真理,真理是無可改革的。但由于時代不同,在某些方式、方法上,可因時制宜,作一些改變,以利于饒益眾生。譬如對終日忙碌,無有閑暇的眾生,可以在心里默念綠度母心咒(嗡達咧,度達咧,度咧娑哈)或六字大明咒(嗡嗎呢叭彌吽)或金剛薩埵心咒(嗡唄麻斑札吽)等等,都有受用!
14、什么叫凈念相繼?
答:起初是“六字洪名”或綠度母心咒或金剛薩埵心咒或六字大明咒作為“凈念”,念念相繼;隨著持名功夫的深入,便能使自性清凈心態相繼現前,無念而念,念而無念。定慧圓明,寂照同時了。
15、什么叫念而無念?無念而念?
答:當念以上心咒或圣號時,不可有別想,無別想便是“無念”;當念心咒時,須了了分明,了了分明便是“正念”。這樣久久念去,便入“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”之境界。
16、為何說一句圣號或心咒便是“無上深妙禪”?
答:一句心咒或圣號,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心聲相依,久久功能,念到妄想脫落,自然寂照現前。這就是所謂“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”。所以說“是名無上深妙禪”。
17、“狂心不歇,歇即菩提”,怎么理解?
答:一切眾生由于受貪、嗔、癡等煩惱驅使,以致狂亡心識,紛馳不停。如能歇下狂心,那么菩提妙心當下現前。
18、什么叫“了生死”?怎樣“了生死”?
答:生死是虛妄識心之流轉,如果能息下一切無明妄心,生死本不可得。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,污染很深,只有老實依教奉行,依法修練,自能逐步解脫一切系縛,體證本具的常住真心,了脫生死。
19、什么叫“三維空間”、“四維空間”、“多維空間”?
答:“維”是一種度量,幾何平面即二維;長、寬再加上高,便構成“三維空間”;在三維空間的坐標上,加上時間、空間互相聯系,就構成“四維空間”連續區。現在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。總之維數愈高,說明其境界愈不可思議。佛陀法身遍灑廣大虛空,維數必然是無限大。由于多維空間的學說,便減少了人們對佛教種種不可思議境界的懷疑。
20、什么叫正知正見?以什么為標準?
答:所謂正知正見,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。以轉迷為覺,了生脫死,離苦得樂,趨向菩提為目的,便是正知正見。以“三法印”為標準,便是正知正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