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佛教中,一般解脫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。在三十七道品中,最重要的有四念處與八正道。
四念處是指四個安頓心念的處所,又稱為四念處觀。為什么把它稱為四念處觀呢?因為它并不純粹在于修定,而是以智慧用四種法觀察四念處來破除四種顛倒,故稱為四念處觀。
四顛倒:因為我們先執著有我,故進一步執著我是常的、樂的、凈的,在佛法中稱為顛倒想。世間人有四種不正確的知見,稱為四顛倒,它們是:常、樂、我、凈。
四法: 四念處: 四種念: 四顛倒:
不凈--身念處--觀身不凈--凈:執著身心是干凈的。
苦 --受念處--觀受是苦--樂:執著世間有快樂。
無常--心念處--觀心無常--常: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。
無我--法念處--觀法無我--我:執著有一個我。
四念處是在身、受、心、法這四個處所,以不凈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法的正念,而生起智慧的觀察,就是觀身不凈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以達到破除我們執著的凈、樂、常、我四個顛倒。破除四顛倒后,我們就不會有貪愛與憂愁,眾生之所以有種種憂愁,有各種貪嗔癡,就是執著常、樂、我、凈。
四念處觀行的修法:
一、身念處:
行時知行,住時知住,坐時知坐,臥時知臥,心中了了分明。既是說在日常生活中,修行者對于行、住、坐、臥,一舉一動,內心對這些行動,要了了分明。
我們凡夫俗子,心念粗,行時不知行,坐時不知坐,打個比方說:剛才站起來時,你哪一只腳先走?剛才你走進廟宇時,哪一只腳先踏進來,你知道嗎?在修身念處時,我們要知道身體在做些什么?我們的心念很微細,不容易觀察到,而這四念處中,身體的行動最粗,最容易感受到。修身念處時,不作任何事物,每天從行、住、坐、臥中去觀察。經過一段時日,對于自己行住坐臥的身體行動就會很清楚,了了分明。
接下來對于自己在看東西,吃飯,穿衣等動作,要保持一心。所謂的一心就是剛才我的心想這樣,現在我的心也是這樣。修身念處的人要一心的觀察身體的行為。不只是這樣,他更應該坐禪。坐禪時身體不動,呼吸是最粗的動作,最容易觀察到它。我們觀察呼出吸入的氣息,它的長短,是呼出的氣息長,還是吸入的氣息長?是呼出的氣息短,還是吸入的氣息短?它們是冷或是暖的等等,都要用心覺察它。我們更要觀察氣息入體內,出來有進去,對呼吸要了了覺知。觀行、住、坐、臥及出入息,并沒有觀身不凈。四念處中身念處是觀身不凈,因為眾生執著其身是干凈的,我們對于自身有愛染心,執著它;不只是如此,我們對于他人之身,也有愛染與執著,故有淫欲之念,故應修四念處中的觀身不凈來破除之。
修學觀身不凈應從內身觀察起,從頭頂到腳跟,觀察我們的皮、骨、肉、毛發等,這一切沒有一樣是干凈的;九孔常流出唾、涕、大小便等都是不干凈的,所以我們要天天沖涼。沖涼后就以為它干凈,然后對它起愛執,越看越干凈。如果我們能深一層的去觀察:皮膚有污垢,皮膚內的血肉是腥臭的,骯臟的;肉內的骨頭是沒什么好看的。如果你要看的話,可以到市場看肉攤上的豬肉、牛肉、羊肉,它們和我們是沒什么兩樣的,我們身體皮膚內的包裝就是這么一回事,但是我們從未想過,天天沖涼,頻頻照鏡子,認為很滿意,這就是我們執著身體是干凈的。
坐禪使心安定下來后,用心觀察自身的皮膚、血肉、骨骼……至于身內的大小腸里消化過的食物,都是污穢、骯臟的;我們的五臟六腑,沒有一個是干凈的。如此觀察,我們對身體的愛執就會消除,就不會認為自己的皮膚是滑嫩的,身體是漂亮的,頭發是烏黑美麗的等等。
此外是觀外身--他人的不凈,這要從觀死尸中去破除對他人身體的貪愛與執著。觀死尸(九想觀):從一個人死后,觀察他到變成骨灰的過程:
先從人死(死想)后,尸體會膨脹(脹想);不久變成紅一塊,白一塊,青
一塊(青瘀想);慢慢的尸體生膿(膿爛想),會變壞、腐爛(壞想);尸體上流出的血散布在這里那里,一團血涂(血涂想);到了一個時候,有鳥、蟲來啄吃(蟲啖);尸體就會被撕破而不成人形,只剩下筋骨,更進一步,連血涂都沒有了,只剩下一副骨頭(骨鎖想);尸體暴露在曠野中久了,筋肉與骨頭都分散,后來骨頭變成像從海中拾起來的螺一樣白。經過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太陽曬,骨頭變成碎開來的枯骨(散想),乃至最后變成塵土,與土壤混合在一起。
相信大家都知道,人死后最終是這樣的,有人說那兒有一只老虎,我不走過去,它絕不會咬死我;但人生下來就是在等死,你我都無可奈何的一步步走向死亡之路,絲毫沒有選擇的余地。佛陀說眾生的分段生死是即可悲又可憐的事,由不得我們做主,死后身子變壞,剩下白骨一堆,最后與塵土同住!
修學四念處中的觀身不凈,是以觀察死尸,以達到認清楚世間的真相。這個真相是:我們的身體是由皮膚、毛發、爪甲、血肉、骨骼,五臟六腑組成的,沒有一樣是干凈的,最終是會變壞的,是不值得我們貪愛與執著的,身念處就是要如此這般的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