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聲聞果與佛果

(二)、三明:

宿命、天眼與漏盡三通在斷除煩惱的阿羅漢才可稱為三明。此三明是以智慧證得徹底究竟,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;而‘通’只不過有此種能力罷了。

(1)、宿命通: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,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過去世的事,也能知其前因后果。

(2)、天眼通: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羅漢,他的天眼清凈,他能夠看到未來一切世的前因后果,稱為天眼明。

(3)、漏盡明:阿羅漢圣者知道自己斷除所有的煩惱,同時也知道他人的煩惱斷除了。有漏盡通一定有漏盡明。

經典上常說,證悟阿羅漢的圣者有三明六通,但是慧解脫阿羅漢沒有具足三明六通,他只有漏盡明,因為他沒有宿命通與天眼通,只有漏盡通。凡夫也可從修學禪定中得到前五種神通。佛陀也有三明六通,與阿羅漢相比,佛陀的三明六通比較高明。另一方面,佛陀還有十八不共法,既是說佛陀成道,他所具有的能力與阿羅漢、凡夫是不一樣的。

(三)、十八不共法:

(1)、身無失:佛陀自無量劫以來,常用戒定慧、慈悲,以修其身,此功德圓滿之故,一切煩惱皆盡,是名身無失。

(2)、口無失:佛陀具無量之智慧辯才,所說之法雖眾生之機宜而使他們皆得證悟,是名口無失。

(3)、念無失:佛陀修諸甚深之禪定,心不散亂,于諸法之中心無所著,得第一一義之安穩,故名念無失。

佛陀身、口、意三業皆無過失;在日常生活中,佛陀的身口意行為一點也沒有過失;阿羅漢的行為就沒有那么清凈。經上記載:有一個阿羅漢,他每天過一條河,河中有一位女河神,他每次要過河就說:‘小婢,請讓開,我要過河。’女河神以為這個阿羅漢輕視她,就去找佛陀論理。佛陀就問阿羅漢有說此話否?阿羅漢承認有,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。阿羅漢對女河神道歉說:‘小婢,對不起。’原來這位阿羅漢前五百世都是婆羅門出身,因為種姓高貴,故有傲慢的業習。雖然今世證悟了阿羅漢果,他沒有此煩惱,但業習尚存,這不妨礙他證悟,但口業還有過失。

(4)、無異想:佛陀對眾生一視同仁,沒有所謂的這個好,那個不好,平等普度,心無簡擇,是名無異想。阿羅漢還有分別,佛經上有記載:佛陀的弟子須菩提尊者認為:窮苦的人家,生活難以維持,沒有多余的飲食供養出家人,所以尊者專門乞富不乞貧,以免增加貧窮人家的負擔;反觀大迦葉尊者卻認為:出家的沙門,守道行法,是人間的福田,受人間的供養,是給他們增長福慧的機會,故尊者專門向貧窮人家化緣,免除他們將來貧困。須菩提與大迦葉尊者有分別眾生的因緣而度生,生起不平等之心。

(5)、無不定心:佛陀沒有出定或入定,行、往、坐、臥常在甚深的禪定中,是名無不定心。阿羅漢就有出定或是入定,他們入滅盡定或出滅盡定。

(6)、無不知己舍: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對一切法已經沒有執著,是名無不知己舍。

(7)、欲無減:佛陀具眾善,常欲度諸眾生,心無厭足,是名欲無減。

(8)、精進無減:佛陀之身心,精進滿足,常度一切眾生,無有休息,是名精進無減。

(9)、念無減: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正念中,是名念無減。

(10)、慧無減:佛陀具一切智慧,無時無刻不再觀照智慧中,是名慧無減。

(11)、解脫無減:佛陀時時刻刻都處在解脫之中,是名解脫無減。阿羅漢有時還會生起‘苦’的感受。

(12)、解脫知見無減:知道一切修行解脫之方法與道理,是名解脫知見無減。

(13)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:佛陀現三十二種好相,八十隨形好,調伏眾生,以智慧演說一切諸法,教化眾生使其解脫證果,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。

(14)、一切口業隨智慧行:佛陀以微妙清凈之語隨智而轉,化導利益一切眾生,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。

(15)、一切意業隨智慧行:佛陀以清凈之意業,隨智慧說種種法,滅除眾生的無名迷惑,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。佛陀無時無刻都用智慧度化眾生;阿羅漢進入滅盡定后就沒用智慧度化眾生了。

(16)、智慧知過去世無礙:佛陀以智慧照知過去所有一切法,悉能遍知而無礙,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。

(17)、智慧知未來世無礙:佛陀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,悉能遍知而無礙,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。

(18)、智慧知現在世無礙:佛陀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,悉能遍知而無礙,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。

此三種智慧稱為正遍知,既是一切無所不知;阿羅漢未必無所不知,而佛陀是無所不知,稱為一切智智。

四、總結:

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滅,世間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,佛陀成佛也不離因果。我們凡夫要修行也和證果的圣人--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及四果一樣,都在因緣之中。所謂覺悟解脫生死就是覺悟因緣法性本空,沒有自性,沒有我們所執著的自體。當我們發現到一切法沒有自性時,就會發現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--涅槃,所以說覺悟就是證悟到涅槃,并不是說有一個涅槃的境界可進入,而是要發現到這世間的萬法本來就是涅槃相,這才是真正的覺悟。有很多人聽聞佛法后,認為這個世間很苦惱,他想要到個沒有苦惱的地方去,就往此志向去追求,這是一種錯誤。真正的覺悟者,是要在世間的因緣法中去觀察,緣起性空,萬法無自性。因其本無自性,故無生滅可得,此就是所謂的涅槃。證果者涅槃之后,并沒有到另一個地方去,也沒有離開這個地方。他證悟到現前本來不生不滅--涅槃。修行者證悟涅槃后,就有所謂的果位。果位的圓滿與否,那要視其修行、利益眾生之行為、與他的福德圓滿程度來決定。覺悟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是一樣的,但是他的智慧與德行就不同。也因為如此,在小乘佛教的國度里認為佛陀與阿羅漢是一樣的,他們把佛陀稱為大阿羅漢。其實佛陀的智慧和德行與阿羅漢是決然不同的,這其中包括了十八不共法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4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5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菩薩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個位次,即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共五十個位次,再加上等覺、妙覺兩個位次。 第三轉法?輪的唯識經典,又把這五十二個位次分為五位,即資糧位、加行位、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十一、清凈諸蓋,《瑜伽師地論》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清凈諸蓋?謂彼如是住阿練若,或復樹下,或空室等,于五種蓋凈修其心,所謂貪欲、嗔恚、昏沉睡眠、掉舉惡作、及以疑蓋。從彼諸蓋凈修心已,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別相念住位 修解脫行者,由修五停心觀,心便得定。既已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,為了成就毗缽舍那,則應進一步修習四念住觀。四念住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于身等四相別別觀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四圣諦(四)

    【四、道圣諦】 道是出世間的因,解脫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之路稱為道。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,狹義的說有八正道。 (一)、修道的層次可分為五個次第: (1)、資糧位: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死亡因緣的三種類型

    按《瑜伽師地論》,死緣可以分為三類,就是壽盡死、福盡死和未舍不平等死?:唐譯為不避不平等死。   一、壽盡死  壽盡死者,謂如宿業所引壽量,一切罄盡而死,是為時死。   所謂壽盡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九) ‘三我所’即:初想應我所,次隨逐我所,后不離我所。 ‘各有三所’即:我纓珞,我僮仆,我器具。 2.邊執見:謂即于彼,隨執斷常,障處中行,出離為業。由于前我見,執我已,隨逐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第四節 四諦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最初在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說四諦法輪教化五比丘,令他們觀察世出世間的因果道理,而知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。五八聽聞了這四諦法門,漏盡意解,成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四)

    ? ? ? ?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凈心,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凈與圓滿。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,或過去深植于內心的經驗,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并無實有,而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安吉县| 鹤庆县| 西乌| 平遥县| 谷城县| 合川市| 商都县| 皋兰县| 衡东县| 丘北县| 肇源县| 塘沽区| 阿坝县| 南江县| 外汇| 都安| 建德市| 沁阳市| 鹿邑县| 禹州市| 绥德县| 布拖县| 博客| 望谟县| 达孜县| 永寿县| 行唐县| 洮南市| 南投市| 大名县| 景德镇市| 辉南县| 竹山县| 铁岭市| 三亚市| 北辰区| 江达县| 滦平县| 改则县| 钦州市| 周口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