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五蘊

 

一、五蘊:

我們念佛經時,經常聽到五蘊,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上說:‘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‘五蘊’皆空,度一切苦厄?!^‘蘊’譯自(Skanbha),舊譯陰或眾。意義是積聚,五蘊既是五種聚合。所謂:

(一)、色蘊:即物質的積聚。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。內色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--五根: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(身軀);外色就是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--五境:所知的外境,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。

(二)、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。對于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,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。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,它有苦、樂、舍(不苦不樂)三種感受;心受由意根所引起,有憂、喜。固受有苦、樂、舍、憂、喜五種性質。

(三)、想蘊:心于所知境執取形象。既是看、聽、接觸東西時,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,然后為它安立名稱,生起認識的心理。

(四)、行蘊:‘行’是造作之義,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,所造作的行為有善、惡、無記三種心理,稱為心所生法,又稱為心所。

(五)、識蘊: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、小乘的區別,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:識蘊分為八識,它又可分為三種類:一者為心,它集起諸法,并能生起種種的法,此既是指第八識--阿賴耶識。二者為意,它恒思量我--末那識。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,它一直執著有一個‘我’,稱為意。三者為識,既是了別外境;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,稱為識。有時候,心、意、識總稱為心,也稱為識蘊;識能夠知道外境,所以是能知的心,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,以它為主,故稱為心王,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。

五蘊包含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這五種類的法,各個合為一集,都是因緣和合的,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,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。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?!灞姟俏宸N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;‘五陰’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之意。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;智慧比較差的眾生,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、十八界。

二、眾生的意義:

五蘊組成生命的自體,世間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動,佛教把這些生命分為無情生命和有情生命兩種。

(一)、無情生命:有生理現象,沒有精神活動,也沒有我執,稱為無情生命。好像植物、依靠我們的身體生活的細胞等,都是無情生命。

(二)、有情生命:有生理活動,也有精神活動,并且執著我、愛我、愛他所執著的我,這樣的有情生命才有資格稱為有情眾生。

佛陀說眾生是由名、色組成的聚合,這個名色略分為五種類聚--五蘊。

(1)、名:我們的精神活動,不可見,但知道它的存在,唯有名字,故稱之為名。此名既是我們的心,它又可分為心、意、識或八識。

(2)、色:生理的活動,它有色相可見,是屬于物質的。在五蘊中的色主要是指我們的身體--身根。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,心和色組成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活動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8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50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七) 丙、想蘊 想是取像為性,能生起種種的言說為用。我們內心緣慮境界的時候,最初一剎那,并沒有形相的感覺,由這想心所生起,才勾畫出種種的相狀:如色相、聲相、香相、味相、觸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什么是菩提心

      菩提心和善心有很大的差別,再大的善心也只能升天,而菩提心是成佛的關鍵。善心是用物質和精神關懷來解決眾生一時的苦惱,而菩提心不僅僅這樣,還能解決一切眾生究竟的苦惱。菩提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四、順抉擇分 (一)暖位 修解脫行者,在修習總相念住之后,其觀智漸次成熟,乃至增進成為上上品,即能引生順抉擇分四善根位的初位善根,名為暖法。無漏圣道,猶如于火,能燒毀其粗硬不調如柴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○舍利子:即佛的十大弟子中,智慧第一的舍利弗。由于《心經》是專講般若智慧的,舍利弗又智慧第一,所以舍利弗理所當然地成了當機眾的代表?!缎慕洝肪褪怯^世音菩薩講給舍利弗的。 舍利弗為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二) (四)生緣:八識生起現行作用依托的因緣等可依,與緣慮的境界,及協助生起了別的作意等,通稱為識的生緣。由于諸識行相有粗細、緣內緣外、間斷不間斷等的不同,因此借助的生緣也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(表四) 三、三身 這四種涅槃,總束為清凈法界,加前四智,以為五法。這五法就成為佛果位的自性、受用、變化三身。清凈法界是自性身(法身)。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‘一、自性身,謂諸如來真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。 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聲聞、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,因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;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“伏煩惱如阿羅漢”,但為了保留身體,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四)

    四、具體方法 在《入行論廣釋》與《華嚴經》中,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為轉為道用的方法,大家也可以參考。 此處介紹的行為轉為道用法門,既有顯宗的方法,也有密宗的方法,故而稱為顯密雙運的行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

    ?現今許多的佛法修行者,包括我自己在內,聽聞佛法開示不知多少年了,但我們的心仍像木頭般僵硬。在生活中,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時,我們就感到快樂;但是當計劃受阻時,我們就感到受傷,而且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由自性故,諸天非所皈依。由于諸天神等煩惱隨逐,具諸有漏,性非清凈,倘不能自己調御,豈能調御他人?故非皈處。如來永斷諸漏:永害習氣,具三(身、語、意)不護,性極調善,亦能調御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舞阳县| 常德市| 东平县| 双辽市| 北宁市| 平山县| 崇信县| 杂多县| 罗山县| 太和县| 平罗县| 三门峡市| 汝城县| 东丰县| 和静县| 新竹市| 环江| 宜兰县| 凤山县| 库伦旗| 江城| 郴州市| 赣榆县| 巴青县| 随州市| 禹州市| 永登县| 德州市| 德保县| 长海县| 巴里| 罗定市| 都昌县| 来宾市| 扎赉特旗| 祁连县| 横山县| 瑞安市| 海林市| 黔西| 大埔区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