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因緣
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,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,首先就得認識三寶、四圣諦及十二因緣。根據經典的記載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,就是觀這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后果,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、業行及苦果(即惑、業、苦);它們相依,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,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,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回;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、沒有作者、也沒有受者。
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,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?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。
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。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,因為一個因緣升起,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,故佛經中常說:‘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。’這句話的意思是:有這樣的東西生起,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;有這樣的東西消滅,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。
一、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:
第一重因果:過去因到現在果。
過去因:無明是過去迷惑。
行是過去造業。
(1)、無明:我們迷惑無知,對善惡因果不明白,于佛、法、僧三寶不明白,也不知不覺,這就稱為‘無明’。在十二因緣中的‘無明’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。
(2)、行: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,發動心驅使身,口,意造業,此稱為‘行’。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,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,所以‘行’就是業報,使我們投胎輪回生死。現在果: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是現在苦果。
(3)、識:眾生前生死時,名色(精神與物質)的活動散滅,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。好像前世是人,死后轉生為烏龜,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,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。因惑業導致,此‘識’重新入胎。此‘識’與前六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不同,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‘識’。在南傳佛教只說為‘識’,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--阿賴耶識。我們死后,生前的名色散掉,心識繼續活動,形成意生身,也就是中陰身,它能夠入胎。
(4)、名色:名者心也,‘色’者身也。‘識’入胎后,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。胞胎漸漸長成,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,就有六根;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。在這成長的過程中,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,精神活動成為‘名’,身軀的生長稱為‘色’。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‘名色’,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‘名’,身軀稱為‘色’;但當胎兒生長時,六根未具,精神與物質的活動,稱之為‘名色’。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,而特別給予的名稱。
(5)、六入:名色慢慢生長,六根生出來后,就有‘六入’。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,知道外境,故稱為‘六入’。‘六入’又名‘六根’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因為‘六識’從此生起,像樹根能長出樹木,故稱為‘六根’。六根成長依胞胎,成長圓滿之后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,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。
(6)、觸:根、塵、識和合的心理作用,成為‘觸’。此事一個心理作用,成為‘心所’,并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后,六根就接觸到外境。胎兒一出世,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,而第一個受是苦受。同樣的,眼、耳、鼻、意,與外境接觸時,也產生眼觸,耳觸、鼻觸、舌觸和意觸。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、不自在故是苦果。
(7)、受:有了這個觸后,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,而生起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—舍受。十二因緣從‘無明’、‘行’、‘識’、‘名色’、‘六入’、‘觸’一直到‘受’,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,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,現在承受到果報,而使我們擁有之。
第二重因果:現在因到未來果。
現在因:愛、取是現在迷惑。
有是現在造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