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十二因緣

十二因緣

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,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,首先就得認識三寶、四圣諦及十二因緣。根據經典的記載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,就是觀這十二因緣。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后果,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、業行及苦果(即惑、業、苦);它們相依,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,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,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回;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、沒有作者、也沒有受者。

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,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?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。

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。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,因為一個因緣升起,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,故佛經中常說:‘此有故彼有,此滅故彼滅。’這句話的意思是:有這樣的東西生起,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;有這樣的東西消滅,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。

一、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:

第一重因果:過去因到現在果。

過去因:無明是過去迷惑。

行是過去造業。

(1)、無明:我們迷惑無知,對善惡因果不明白,于佛、法、僧三寶不明白,也不知不覺,這就稱為‘無明’。在十二因緣中的‘無明’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。

(2)、行: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,發動心驅使身,口,意造業,此稱為‘行’。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,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,所以‘行’就是業報,使我們投胎輪回生死。現在果: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是現在苦果。

(3)、識:眾生前生死時,名色(精神與物質)的活動散滅,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。好像前世是人,死后轉生為烏龜,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,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。因惑業導致,此‘識’重新入胎。此‘識’與前六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不同,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‘識’。在南傳佛教只說為‘識’,但大成佛教的唯識宗說是第八識--阿賴耶識。我們死后,生前的名色散掉,心識繼續活動,形成意生身,也就是中陰身,它能夠入胎。

(4)、名色:名者心也,‘色’者身也。‘識’入胎后,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。胞胎漸漸長成,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,就有六根;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。在這成長的過程中,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,精神活動成為‘名’,身軀的生長稱為‘色’。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‘名色’,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‘名’,身軀稱為‘色’;但當胎兒生長時,六根未具,精神與物質的活動,稱之為‘名色’。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,而特別給予的名稱。

(5)、六入:名色慢慢生長,六根生出來后,就有‘六入’。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,知道外境,故稱為‘六入’。‘六入’又名‘六根’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因為‘六識’從此生起,像樹根能長出樹木,故稱為‘六根’。六根成長依胞胎,成長圓滿之后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,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。

(6)、觸:根、塵、識和合的心理作用,成為‘觸’。此事一個心理作用,成為‘心所’,并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。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后,六根就接觸到外境。胎兒一出世,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,而第一個受是苦受。同樣的,眼、耳、鼻、意,與外境接觸時,也產生眼觸,耳觸、鼻觸、舌觸和意觸。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、不自在故是苦果。

(7)、受:有了這個觸后,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,而生起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—舍受。十二因緣從‘無明’、‘行’、‘識’、‘名色’、‘六入’、‘觸’一直到‘受’,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,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,現在承受到果報,而使我們擁有之。

第二重因果:現在因到未來果。

現在因:愛、取是現在迷惑。

有是現在造業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0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2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觸之三義: 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 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 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 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教理 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 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 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二) 可意等三種,由境有勝劣,情有順違,故成益成損;可意的益,不可意的損,俱則通于二種。因受等三,由發聲的音大種別故,聲成差別。世成等三,其言雖同,依人成別。或由人有別故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心法和色法: 在百法里,心法是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,色法就是五根六塵十一個色法; 在五蘊里,色法就是色蘊——五根、六塵;而六塵,主要是指能由六識分別的內六塵,心法就是受蘊、想蘊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三法印(三)

    三、涅槃寂靜: 涅槃是梵文(Nirvana)的音譯,翻譯成為中文稱為圓寂。‘圓’既是圓滿;‘寂’既是寂靜。我們通常會看到 文上寫某某出家人圓寂了,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,這是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五蘊(三)

    (四)、行蘊: 行蘊是很復雜的,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: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,稱為心所。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,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,這些心的行為(心行)皆是有造作的,并且念念遷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八) 《對法論》第一卷,在建立想蘊文中,詳說諸想,述記根據《顯揚圣教論》第五卷想蘊建立差別的,三位義配釋,顯示諸想的差別:第一位約所依差別,建立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: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六波羅蜜(三)

    (四)、精進: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。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,就是精進;佛法中的精進是努力的去行善,去做好事。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。 (1)、披甲精進: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懷讓禪常識問答20題

    11、修什么法門,最易明心見性? 答:法無定法,法法皆可入道,門門都是般若。當參禪到心行處滅,靈其獨耀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持名到能所雙忘,無住無染時,不是這個是什么?當修密到寂然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七) 修道所斷惑,雖然有八十一品的差別,但約其惑體來說,欲界起貪嗔癡慢四種煩惱,色界與無色界,各起貪癡慢三種煩惱,總合三界只有十種煩惱。故《俱舍論.分別隨眠品》中,說此修惑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荥阳市| 米林县| 扎兰屯市| 赤水市| 荆门市| 两当县| 师宗县| 沂南县| 城步| 赤城县| 丰原市| 晋江市| 宁海县| 砚山县| 太仆寺旗| 三门县| 那曲县| 连城县| 方正县| 耿马| 苗栗县| 邯郸市| 肥东县| 古浪县| 邹平县| 潞西市| 天全县| 黄大仙区| 调兵山市| 双桥区| 厦门市| 松阳县| 岐山县| 宁化县| 汤阴县| 密云县| 宜黄县| 女性| 阿拉善盟| 宁国市| 阳谷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