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國學大師南懷瑾論懷讓
?。ㄒ唬?/p>
? 南岳懷讓,陜西金州人,公元677—744年,俗姓杜。十五歲出家先學律宗,后到嵩山拜慧安為師,慧安介紹他到曹溪去見慧能。
慧能問:“你從哪里來”懷讓答:“我從嵩山來?!?/p>
慧能問:“來的是什么東西?怎么來的?!睉炎尨穑骸罢f他是東西就不對了?!?/p>
慧能問:“是否還須要加以修證呢?”懷讓答:“我不敢說不可以修證,但可以說決不會污染。”
慧能問:“你的看法正好和我的相同,這個不會污染的,乃是佛菩薩要我們留心維護的。”
懷讓便在慧能門下,跟隨了十五年。后來便來到南岳,大大弘揚禪學。
他的弟子中,最有名的就是馬祖道一。
?。ǘ?/p>
(一)慧安國師的教育態度:懷讓與坦然二師同時向他參究,坦然能夠當下領會到,便知歸休。當時懷讓還沒有懂,安師便叫他去曹溪見六祖慧能大師。因材施教中有因緣,絕不加以絲毫的勉強。
(二)懷讓禪師,自十五歲出家學道,在年輕的時候,即努力苦修戒定,絕非一日也未治心修學,便得到言下頓悟的狂禪可比。后來見到六祖,從他參學了八年。在這八年中,更非只是悠悠蕩蕩,空閑地過日子,硬可叫做學禪。到了他有所領悟以后,還依止六祖侍從了十五年,才離開住在南岳的般若寺。在這樣漫長的三十年來的修學時光,他并非毫無修證就說已能禪道了。
現在一般研究禪宗的人,看看公案、語錄,欣賞一下那些機鋒上的奇言妙語,認為禪便是如此而已,真有不知所云之感。
?。ㄈ?/p>
如果說自唐代以后,中國的禪宗,真有南北頓漸兩宗的分別,問題并不在慧能六祖與神秀大師兩人。
硬要加在六組的最小弟子神會(荷澤)身上,那也是后世亂加推測的事。所謂“欲加之罪,何患無辭”。
嚴格地討論這個問題,唐代的禪,有南北頓漸兩宗之分,應該從六祖的得意弟子,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人開始。
可是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兩人,起初又都是嵩山(河南)慧安國師的及門弟子?;郯捕U師又是黃梅(湖北)五祖弘忍大師的得法弟子,算起來還正是六祖的師兄呢!
由慧安國師與六祖兩位大匠作育出來的不世之才,不但深得禪的精髓,同時又更發揮作育人才的高明教授法,因此造就了后來馬祖道一的禪師——懷讓大師的得意弟子。
南岳懷讓禪師本姓杜,金州(陜西安康縣)人。唐高宗儀風二年(公元六七七年)生。
他在幼童的時期,從十歲開始,便只喜歡讀佛學的經典。當時有位玄靜三藏和尚,對他的父母說:此子若出家,必定能獲得最上乘的佛法。
到了唐武后垂拱四年(公元六八八年)以后,十五歲時,他便依荊州玉泉寺的恒景律師出家了。過了十年,正當通天元年(公元六九六年)正式受了戒,專心學習佛教的戒律。
到了武后久視元年(公元七○○年),有一天他很感慨地說:“我受戒,今經五夏,廣學威儀而嚴有表,欲思真理而難契當。”“夫出家者,當為無為法,天上人間,無有勝者?!币虼吮闩c同學僧坦然和尚,作伴到嵩山去見慧安國師。
讓師與坦然見了安國師,國師那時已經很老了。有一次,他們問安國師說:“如何是祖師(達摩)西來意?”安國師說:“何不問自己意?因此又問:“如何是自己意?”安國師說:“當觀密作用。”又問:“如何是密作用?”
安國師把眼睛對他們一開一合。
坦然和尚當下就有所明白,得到了究竟的歸宿之處。(當心,明白什么?)
懷讓禪師則到廣東曹溪去見六祖。六祖便問他:“哪里來?”他說:“從嵩山來?!绷嬲f“什么物?恁么(怎樣)來?”他答不出來。從六祖處學了八年,才恍然有省。他對六祖說:“說似一物即不中(說它像一個東西便不對了)。”六祖:“還可修證否?”他說:“修證即不無(不能說不用修證),污染即不得(但不修證,就說被污染了,那也是不對的)?!绷嬲f:“只此不污染,諸佛之所護念。汝既如是。吾亦如是。西方般若多羅祖師的預言說:從你的足下,出一馬駒,踏殺天下人。應在汝心,不須速說?!?/p>
在曹溪侍奉六祖又過了十五年,到了唐玄宗的開元二年(公元七一四年),他才又到南岳衡山,寄住在般若寺。那時,距離安康國師寂滅后七年——安國師活到一百二十八歲才寂滅?!陨夏甏?,各種資料,均有出入,現在姑以《祖堂集》作根據,參合來講。
——摘自南懷瑾選集卷五《中國佛教發展史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