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家七宗源—懷讓系
懷讓(617—744)俗姓杜,今陜西安康人。隨侍六祖惠能15年,唐先天二年(713)往南岳居般若寺(今福嚴寺),唐開元中(713—714),一個叫道一(709—788)的僧人,俗姓馬,今四川什邡人,在懷讓所居般若寺側建茅庵坐禪,某日被懷讓發現,懷讓問:“大德坐禪圖什么?道一答:“圖作佛。”懷讓即拾一塊磚頭在石上磨來磨去。道一問:“磨磚作什么?”懷讓答:“磨磚作鏡。”道一說:“磨磚豈能作境?”懷讓說:“磨磚既不能作鏡,坐禪豈能成佛。”后道一大悟禪機,即依懷讓為師。后侍懷讓十年,懷讓于天寶三年(744)圓寂于南岳,朝廷追謚懷讓為大慧禪師。道一離南岳去福建建陽佛跡寺開堂說法,兩年后轉江西,輾轉臨川,南康龔公山,最后定居今江西進賢開元寺,南禪懷讓系至此大盛,道一以洪州為中心廣泛開展弘法活動。后開南禪洪州,世稱道一與希遷為“并世二大士。道一在南禪宗地位很高。他的主要思想體系可以概括為“即心是佛,非心非佛,平常心是道”。道一開叢林,他曾主張廢佛堂,開法堂(禪堂),但至懷海,佛堂、法堂并存。
道一弟子懷海(749—814),俗姓王,福建福州長樂縣人。盡得懷讓心印,懷讓圓寂后,移居江西新吳。
大雄山,此地有一石壁甚高,名“百丈山”,故人稱懷海為“百丈懷海”,懷海主張農禪并舉,制定叢林制度,即著名的《百丈清規》,此禪寺有清規之始。懷海于唐憲宗元和九年(814)卒,弟子三十人,其中以靈佑最著,靈佑后開五家七宗中“溈仰”一宗。
1、溈仰宗
懷海弟子靈佑開“溈仰宗”。靈佑(771—853),俗姓趙,今福建霞浦人,唐元和末(820左右),隨緣長沙,過今寧鄉縣大溈山,遂棲止。山民集資建同慶寺居之,十年間發展徒眾五百人,當時宰相崔慎崇加重禮,于是溈山名滿天下。靈佑傳弟子慧寂,宣宗大中七年(853)圓寂。
慧寂(815—891),廣東韶州人,俗姓葉,隨侍靈佑十五年,得靈佑心印。年三十五,領眾出山,僖宗乾符六年(879),遷袁州大仰山,地方州府官吏禮為師者十一人。慧寂繼靈佑之旨共創“溈仰宗”,是為南禪五宗之一。溈仰宗在五宗中成立最早,但至唐末即絕傳了。
溈仰宗的思想體系即所謂以“鏡智為宗要,三種生為虛妄”。鏡智者,就是每個人都有佛性,通過修行都可悟道。同時認為“無心即道”。三種生為“流注生?想生?相生”。想生為雜亂心,相生乃由思想出現的外境,流注生即把想生、相生視為虛妄,使心清凈,方得自在。
2、臨濟宗
懷讓系下另一宗為“臨濟宗”。由懷海弟子希運傳義玄,義玄創“臨濟宗”。
義玄(787—866),唐貞元時人,俗姓邢,今山東荷澤人,初參希運,得其印可。唐大中八年(845)住真定臨濟院(今河北正定),開創本宗。臨濟宗在五宗中影響最大,有“臨濟臨天下”的佳話。南禪自臨濟開辟道場,禪脈北移。其間歷存獎、慧南、延昭、省念、善昭六傳而至石霜楚圓再南移。楚圓弟子慧南、方會又分出“黃龍”、“楊歧”二支,楊歧派一直延續至今。南宋紹興二年(1191),臨濟宗遠傳日本,榮西和尚為日本臨濟初祖。
義玄的思想體系,是對客觀世界的徹底的否定。從世界的“空”、“無”為起點,引導學人通過日常生活去體悟禪的神秘意境。義玄接引弟子采用一種凌厲的“棒喝”辦法,突然使你掃去迷霧,頓時明心見性。
——摘自《中國佛教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