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五戒是良醫

一、眾生受戒入佛位 ?
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:你們發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;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間上做一個完美的人;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嗎?當然也可以,但功行福德沒有受了戒那樣來得廣大哦,難得的這種好良緣,你們放棄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來這里受戒,當然這比家里一切的事都重要,家中事重要,那只是關乎一生之事哦,求戒的重要,不但關乎今生事,也是為下一世打良好的基礎。什么基礎?福慧之基礎啊!恭喜你們,有善根、有福德!往昔因緣已經成熟,現在發大心回來靈巖山寺受三皈五戒,靈巖山寺協助你們行菩薩道,協助你們結菩提果。 ?
大家為什么要受戒?!不受戒不可以嗎?受了戒有什么好處?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,處處都要留心學習。經中告訴我們:‘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’,這些都要慢慢學好。一直要學到證四果阿羅漢,才是在凡夫界學到家。其實還有圣果界,到了菩薩還是要學,學到成佛;到了佛陀才學圓滿,叫做無學。像彌勒菩薩雖然已到了菩薩最高的位置,但仍沒有成佛;所以還是要學;何況我們現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,那能不學呢?大家是來于五戒的,五戒要怎樣來奉行呢?大家還是要在各威儀細行之中保護戒,這是很重要的。君子不威這不鎮邪!?
有人錯誤的想法:為什么要受戒?受戒不是自找麻煩嗎?好好的一個人,為什么要受束縛?這事不能做,那事也行不得。其實,受戒是學最好的行為,就是要我們做好事,不要做壞事,也就是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;更是平常所說的:‘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’。守戒就是覺悟的菩薩,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;守戒就能得解脫,不守戒就是生死的眾生,守戒就是入菩薩位,不但入菩薩位,還可入佛位呢!所謂‘眾生受佛戒,即入諸佛位’啊! ?
大家在社會上亂忙幾十年,有沒有做過一件最便宜的事?沒有!現在大家信佛、學佛;發心來受戒,這就是做最便宜的事,因為菩提路開了。戒是菩提本,所謂:‘戒為無上菩提本’,又云:‘萬丈高樓從地起,菩提涅盤戒為基’,要造高樓,地基要打好,要想證菩提,持戒就是基礎。戒是多么重要!諸位發心來受戒,無量的功德都有了,我真為你們高興!祝福你們,受戒、得戒,依戒修行,得定慧圓滿。 ?
有了定慧自然能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;這就是戒的意義、戒的精華、戒的歸宿。有定;心就靜,靜就能安,安就能正思惟而得。得什么?得戒定慧三無漏學!那樣自然能了生死。這就是你們發心來受戒的目的。 ?
大家不要想:守戒好苦!要知:你守戒將來就得到大安樂、大解脫,不守戒將來墮落才是真苦。不要把意義弄顛倒了,要有正知見。 ?
一般來說,五戒好像只是在家居士受的。不錯,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。不過大家要知道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三世諸佛皆以五戒為根本。五戒是諸佛的根本、是基礎,根還要有技干、葉子,才能夠結無量的果實;要想果實好,要莊嚴你的因花,這就是你們求受五戒、守五戒的意義。諸位受了戒!能把五戒守好,可保持人身,決不墮落三涂,人的資格有了,那學佛就容易,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經有了。?
二、止惡修善依佛戒 ?
在未講五戒條文前,先告訴大家一則因緣故事,這就是談到戒的精神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位盲眼比丘病了,盲比丘想縫補袈裟,瞎了眼嘛!就算勉強可以縫,怎么穿針呢?盲眼比丘就說:‘那位菩薩要修福,代我穿針?’其他比丘都出去托缽了,沒人答應。世尊就說:‘我來幫你穿。’盲眼比丘眼睛雖然瞎了,耳根還明了是世尊,‘世尊啊!您老的福報早已圓滿了,還要修福嗎?’‘不錯,我的福報是圓滿,但我不舍這種福。我的福之所以圓滿,都是從這些微小的福聚積來的,所以我很珍貴、很珍借。沒人做我來做,我要求福!’ ?
你看世尊福報圓滿了,還抓住機緣不舍穿針之福,何況我們凡夫?大家聽了,不但大福要修;小福也不要舍,這就是戒的精神應當要做的;你不做就犯戒!這是講善的方面。惡的方面怎么講呢?當然一切惡都要斷。因此,‘戒’之一字的定義,不是叫你單方面的戒惡——諸惡莫作;更重要的是要你眾善奉行——大善要做,小善也要做。如果你大善做不到,就要從小善下手;慢慢積功累德,到你有福報時就能行大善。舍了小善不做、小福不積、好高鶩遠,哪會有大福報?
佛家講戒!固然你不能做惡,還應當積極修善;做惡是犯戒,不修善更是犯戒。佛戒無量無邊,但綱要不出身口意三業、善惡兩方面,造惡是身口意在造,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。那要如何持戒?就是應當做的要做,不應該做的惡業;大惡業不能做,小惡業也不要做。猶如浮囊渡海!不能有了洞。小惡業日積月累做多了,就變成了大障礙,凡是惡都是苦的根源啊!所以首先要止惡再來行善,惡不止來行善,善業被惡業障蔽了;也得不到善果,好像碗筷、手不清潔,煮出飯來,不但吃了得不到好處還有害處。
大家要把戒的定義認清楚,‘戒’消極來說,是要防非止惡;積極來講!是要止持并行惡要停‘止’,善要奉‘持’。為了利益人,也為了利益自己,要服務人,服務人你自然就有福報。菩薩道是向眾生中求,所以我們學道要多結人緣。
要依什么方法才能達到眾善奉行、諸惡莫作呢?就是你這個戒。如何眾善奉行?就是勤修戒定慧,如何諸惡莫作?就是禁止殺盜淫。如何降伏殺盜淫?那就要修戒定慧。要想戒定慧圓滿!殺盜淫一定要斷得清清凈凈。不斷清凈就沒有戒,沒有戒,那里有定有慧?沒有定慧!這個人多么苦惱,你想有福有慧,那就好好持。有了戒就有定,有定就有慧。 ?
誰不想有福慧?要想福善圓滿,要依戒,要想不受諸苦,要依戒。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,其實只要八個字就能概括,就是‘諸惡莫作;眾善奉行’,再濃縮成精華就是一個‘戒’字。諸位為什么要來受戒,現在明白了吧!我真為你們高興啊!!只要你們戒諸惡,只要你們戒懈怠懶惰,勤修眾善,那就福慧都有了。有了福慧人人尊敬你,那你是多么高貴啊!這樣的大好處,祝你們要得到。 ?
諸位要注意!我們固然想要斷惡來修善,但想斷惡就那么容易斷嗎?如何才能斷惡呢?實實在在要修善才能斷惡哦!這要勉勵、要努力。如果惡業斷不了,那是你善業少,只要多多地修善,善業圓滿;惡業就斷了。諸位多少都知道念佛的好處,念佛是要斷貪嗔癡三毒、妄想;可是想不打妄想就不打了嗎?你愈是不想打妄想,它愈是污濁邋遢天南地北地想。那有什么辦法呢?還是多多地念佛,佛功德有了,心自然平靜。現在心地降伏不了時,不要理它,你多多地念佛,業障如何地深重,不要理它,你多多地修善。這是徹底究竟的辦法。 ?
諸位來受戒,想要把戒守好嗎?靠自力不容易,我們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。如何把佛念得好呢?這要持戒來輔助。所以,要持戒,佛才能念得好;要念佛,戒才能持得清凈。持戒念佛如鳥之兩翅、車之兩輪,缺一不可。這點受戒的人要明白,念佛的人也要明白,因此我們請戒的時候,不要忘了講念佛;講念佛的時候,也不要忘了講戒。?
三、上求下化菩薩道 ?
現在請大家打開戒本,這戒本叫做‘在家菩薩戒本’。諸位既發心受五戒,就要把五戒看得慎重,因為五戒是諸佛的根本、是菩薩戒的基礎。戒本中的戒條是從‘優婆塞戒經’的‘受戒品’中所錄出的,是專給在家菩薩受持的,有六條重戒、二十八條較戒!共三十四條。梵網經有十重四十八輕,是出家在家菩薩所同受。這是我們通往佛道的一條大路,也是我們造寶塔、造宮殿的一個藍圖,更是通往佛國的一個地圖指南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8:42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11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十一、清凈諸蓋,《瑜伽師地論》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清凈諸蓋?謂彼如是住阿練若,或復樹下,或空室等,于五種蓋凈修其心,所謂貪欲、嗔恚、昏沉睡眠、掉舉惡作、及以疑蓋。從彼諸蓋凈修心已,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八) 《對法論》第一卷,在建立想蘊文中,詳說諸想,述記根據《顯揚圣教論》第五卷想蘊建立差別的,三位義配釋,顯示諸想的差別:第一位約所依差別,建立眼觸所生想乃至意觸所生想:第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二)

    ? ? ? ?我們亦可以同等的善巧方便,來觀察自身修行的變化。當我們修法遭遇阻逆之時,諸如昏沉、觀想不清等,應當轉化為培養清凈的洞識見地,也就是觀想所在的外境,以及一切眾生為住滿勇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六、諸門分別 蘊處界的名義等,已如上說,但三科中還有很多的差別意義應該分別,故諸論中在說了蘊處界的名義之后,總有諸門分別一科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五十五、五十六兩卷中,以五十八門分別: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七、于食知量,《偷伽師地論》第二十一卷說:‘云何于食知量?謂彼如是守諸根已,以正思擇,食于所食;不為倡蕩,不為驕逸,不為飾好,不為端嚴,食于所食。然食所食,為身安住,為暫支持,為除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五)

    (六)進門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,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,進門的時候都要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,進入解脫之城。” 解脫之城,也即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清凈佛剎。 &nbsp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三)

    第三、要重視四十九天的佛事,一定要盡力為亡人安排。   藏地的四十九天佛事主要念密宗的《聞解脫經》,漢地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,但也可以念顯宗的《金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或者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日常生活中修行(一)

    一、何謂佛法融入生活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,經常做義工,捐贈財物、獻血、捐獻器官等等,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為,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。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八) 五、三科名次 (一)五蘊次第 五蘊中以色蘊為首,識蘊為末,這樣的次第,在建立上是有確定意義的。如《俱舍論》界品頌說:‘隨粗染器等,界別次第立。’這半個頌文顯示五蘊的次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真正的慈悲和愚蠢的慈悲

   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?什么又是愚蠢的慈悲?在靈性修行的圈子里,這是最令人困惑的議題。 邱陽?創巴仁波切在這兩個名相上作了重要的區分。 在我們這個東方國度里,尤其是新時代、新靈性的圈子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卫辉市| 黄石市| 景洪市| 西华县| 贵州省| 邹平县| 太仓市| 敦化市| 诸城市| 兰州市| 阿克| 称多县| 望城县| 若羌县| 吉安县| 古蔺县| 阿拉善左旗| 珲春市| 嘉兴市| 娱乐| 珲春市| 五原县| 朝阳县| 法库县| 龙井市| 邳州市| 嵊泗县| 新营市| 大邑县| 南投市| 沅陵县| 慈溪市| 昭觉县| 界首市| 新疆| 博湖县| 太湖县| 筠连县| 甘德县| 芒康县| 祁连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