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大阿僧祇劫:
四、修道位:從初地的住地心,一直到等覺。此位又分兩大階段。
1、從初地的住地心,到第七地的滿地心。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現行及種子。圓滿中品轉識成智。
第三大阿僧祇劫:
2、從八地的入地心,到等覺。斷除變異生死的現行及種子。圓滿上品轉識成智。
五、究竟位:妙覺。示現受生人間,斷盡五住地無明一切煩惱,二死永亡,成就四種涅盤,四智圓明,成究竟佛。
五住地無明煩惱:即見一處住地煩惱、欲界住地煩惱、色界住地煩惱、無色界住地煩惱(以上四種統稱一念無明住地煩惱)、無始無明住地煩惱。
二死:即分段生死、變異生死。
轉識成智:即轉八識成四智。
整個修行的過程即是轉識成智的過程。但在成佛之前,全部都只是轉六、七兩個識,而且要依靠第六識來幫助轉第七識,故說,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圓。所以修行,主要是修第六識,主要靠第六識來修。那些要滅除第六識、或使第六識長期處于一念不生狀態的說法和做法,是錯誤的。
1、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。此成佛時最后轉,六七八識轉后方轉。
2、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。真見道時開始下品轉,不見道則不可能轉。
3、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。真見道時開始和意識同時下品轉,不見道也不可能轉。
4、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。此成佛時先轉。
止觀:止觀是貫穿全部修行過程的一個很具體的方法。雖然方法是一個,但具體修的時候,其內涵就有所區別。修定的止觀和修慧的止觀有所不同,大乘和小乘也有所不同。正確的修法是止觀雙運、定慧等持。
一、修定的止觀:止,停止第六識的散動;觀:集中第六識,專注于所修法門中應該觀想的目標。由此我們發現,修止,實際是要用觀的方法才能達到止的目的;而只有停止了第六識的散動,才能更好地進行有效的觀想,所以叫止觀雙運。人有兩個大毛病,一是散亂,二是昏沉,而止觀,正是對治這兩大毛病的法寶。散亂,就是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;昏沉,就是發困,想睡覺,不能清醒地思維。修止觀,先要發一個決定心,每天定時定課,不可更改;然后選定一個法門,一門深入,也不可更改。法門一旦確定,就要了解此法門的具體內容、次第,順序而修,不要跳越。
二、修慧的止觀:
(一)先說小乘。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(也叫四念處)觀和十二因緣觀,都是針對世間法來進行觀察的,以此止息對身心世間的貪戀和執著。
1、身念住:觀身不凈。
2、受念住:觀受是苦。
3、心念住:觀心無常。
4、法念住:觀法無我。
(二)再說大乘。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。對三科法要(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)及十二因緣的觀察,更加深細。不僅針對世間法來觀察,更重要的是針對產生世間萬法的總根源——第八識如來藏進行觀察。觀察它的體、性、用、相,及其與前七識的互動關系,如何與前七識和合而輾轉出生世間萬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