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、十二因緣的流轉門:
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覺悟時,他于菩提樹下觀這十二因緣,發現眾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故想要度化眾生,使他們解脫。因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老死開始逆次而觀察:一切眾生都得承受‘病’、‘老’、‘死’之種種痛苦,他以智慧慢慢的發現到眾生有‘老死’是由于有‘生’,有‘生’是因為有‘業有’,所謂‘業有’是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因為我們有了將來欲界、色界和無色界的業,它們會推動我們將來要重新出世--生;佛陀觀察到并沒有‘我’在造業,而是身心(假我)對世間的種種事物產生了執取,渴求將來有,造成了有業報;我們有‘有’是因為有‘取’;有‘取’是因為有‘愛’,我們過去的業習對事物有貪愛,接觸境界時,貪愛心就生起,對境界所看到的東西產生執著;‘愛’的生起是因為有‘受’,我們的六根有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我們貪求樂受。因為有樂受,造成我們業習中‘愛’的心生起;反之它則不生。假如我們天生是聾子,從沒聽過聲音,那對歌聲、鳥聲等,就不會貪愛;因為我們有感受到聲音,所以才會貪愛它。佛陀說我們有‘受’,就有貪愛,所以受是愛生起的原因。我們有‘受’是因為心依靠六根接觸外境,根、塵、識產生‘觸’,因為有‘觸’,所以有‘受’。佛陀繼續觀察,發現有‘觸’是因為有‘六根’,沒有‘六根’我們的心就沒辦法與外境接觸;接著佛陀又繼續觀察,發現‘六根’的形成是因為我們在母胎里有‘名色’的活動,所以產生‘六根’;佛陀說因為有‘名色’,所以有‘六入’。我們會受生就是有‘識’,我們死后,精神繼續活動,我們會被業轉去入胎,結果就在胎里成長。佛陀發現有‘識’入胎,就有‘名色’;那‘識’又是從那里來那?佛陀不再追察了。然后佛陀觀察由于有‘識’故有‘名色’;因為有‘名色’,故有‘六入’;因為有‘六入’,故有‘觸’;因為有‘觸’,故有‘受’……順觀至有‘生’故有‘老死’,此稱為流轉門。
六、十二因緣的還滅門:
我們在十二因緣的流轉中,以如何滅除它的角度來看,叫做還滅門。要怎樣才能把老死滅掉?佛陀觀察只要不‘生’,就沒有‘老死’;滅三界‘業有’就不‘生’;如果我們不執‘取’,那‘業有’就不會生起;只要把‘愛’滅掉,‘取’就不生;因為‘愛’是過去的業習,只要把它滅掉,就不會執取了;‘受’滅則‘愛’滅,以此類推,最后只要無明滅掉,此大苦聚也滅。然后順觀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老死亦滅。
七、如何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:
只要現在不造業,不迷惑,那現在的愛,取無明就斷除、覺悟,過去所造的業就好像無根的樹,再也生不起。既是說,這十二因緣告訴我們,過去的無明與業行延續到現在,如果我們覺悟不愛不取,就不會產生我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等煩惱。無此煩惱后,我們就會發現十二因緣中的每一支都是無常、無我、緣生無性。既然如此,那又是誰在生?誰在受老死那?當這些執著都沒有了,我們就會覺悟到沒有一個眾生在流轉生死,受輪回之苦。只要覺悟現前的無明,在愛、取時不迷惑,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沒有我。既然無我,就不會繼續流轉,同時也會發現到,所有的迷惑都沒有了。我們在愛、取之前,感受外境的當時,覺悟它,不再去執取,這樣就不受后有。
八、十二因緣的三世兩重因果:
無明與行是過去的因,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就是我們現在所受的果報;我們現在有愛、取就會造業,是現在的因,將來就有生、老、死;所以過去因是過去世;現在果、現在因是現在世;未來果是未來世,總共有三世。那么三世為什么又說兩重因果?第一重因果是過去因形成現在果;第二重是現在因造成將來果。所以十二因緣中有三世兩重因果。它又告訴我們惑、業、苦的輪轉,因為迷惑造業,所以要承受業報之苦;我們在苦中又迷惑,迷惑又造業,造業又受苦,周而復始,沒法間斷與中止。
后來的論師把十二因緣講為胎生學說,好像在解說怎樣入胎?在胎中怎樣生出六根?六根圓滿怎樣出胎?出胎后幾歲有觸,幾歲有愛、取等等,這是一些論師如此詮釋,不是佛陀闡述的。好像《俱舍論》,就是以年齡的劃分來講解十二因緣,這是不正確的。佛陀講十二因緣時,不說三世兩重因果,也沒有說惑、業、苦,只是直接了當的說十二因緣,后來的論師加以分析,說它有惑、業、苦以及三世兩重的因果,此雖非佛說,但是這是正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