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、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:
(一)、十二因緣流轉的順、逆觀:從‘老死’追尋到‘無明’,稱為逆觀;從‘無明’追尋到‘老死’,稱為順觀。此順、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、逆觀與還滅門的順、逆觀。十二因緣流轉門的順、逆觀就是看它生(流轉)的原因,所生的果報;還滅門的順、逆觀就是看它滅(還滅)的原因,所滅的果報。順觀就是‘無明’滅‘行’就滅,‘行’滅‘識’就滅,‘識’滅‘名色’就滅,……。逆觀是:如果要‘老死’滅則要滅掉‘生’,要滅‘生’就要滅‘有’,要滅‘有’就要滅‘取’,……。這就是還滅門的順、逆觀。
(二)、佛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十二支緣生法,其共同性質是無常、無我、沒有作者、沒有受者。佛陀還告訴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,不明白十二因緣者,就會誤會這世間與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;或誤會人是父母生的,以為人從前是什么都沒有--無因,突然間從母胎中出世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,我們學習十二因緣,以智慧觀察而破除之。
(三)、應以智慧觀察,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:我們的識入胎、名色、六入(六根)都不能改變;我們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、鮮艷、暗淡等顏色的刺激;耳朵聽到和諧或是刺激的聲音等,這些由我們的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‘觸’,因觸而產生的‘受’,我們也都不能改變,然而我們要覺觀它,把握它。假如我們很清楚的覺悟到這個‘受’的話,那必定會認識到它是不自在,是苦的,這時我們就不會有愛、取了。既是說我們現前的六根,接觸外境時,覺悟到耳朵感受聲音的苦、樂;眼睛感受顏色的苦、樂,那就有辦法放棄愛、取;如果不能覺知,就會墜入愛、取中。也既是說,如果你對‘受’明明了了,那愛、取就有機會放下;如果我們對‘受’觀察覺悟,然后來覺悟愛、取,使他們不再生起,如果我們能把握,那就可了生脫死。我們過去有無窮無盡的業與無明,但是現在的覺悟,就能夠把它們全部丟掉。打個比喻說:一個做母親的人,對子女貪愛執著,兒女快樂,她亦快樂;兒女悲哀,她也悲哀,如果有一天她覺悟到;這個人跟我有一段因緣,前世與我的緣比較深,今世生活在一起,如此這般地做母子(女)罷了。你無需為他而悲哀,也不必為他而快樂,他有他的業,為什么別人的悲哀與快樂,你無動于衷?而子女的悲哀與快樂卻能牽引你,使你喜上眉梢或牽腸掛肚?如果你觀察到這一切都是緣份,看的很清楚的話,這個悲哀與快樂就會消除。講的更簡單一點:有錢人玩古董,古董是什么?是石頭、破磚爛瓦?其中有何物值得你愛,使你執著?這個杯子有什么東西使你快樂?沒有。但是一千年的杯子,你卻對它有無窮的樂趣,愛不釋手,那時因為你貪愛它。如果你觀察到這也不過是個千年的杯子罷了,現在這個杯子也是杯,我為什么要執著千年的杯子那?如果你看清楚,把它放下,那就沒事了。所以我們要觀察貪愛是從哪兒生起,才能把貪的煩惱放下。其他的種種煩惱也是一樣,如果我們能覺悟、掌握咱們的心念,愛、取不生,那么一切終歸與寂靜,煩惱不生起,內心一團平靜,寂滅的境界,稱為涅槃。
(四)、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:
(1)、植樹的譬喻: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,樹木就茁壯成長;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,不施肥,樹木就長不好;如把樹砍掉,那它就長不起來。十二因緣也是一樣,我們在‘受’這兒加水、加肥料(加愛、取),那它就越長越多,長出將來的業有,生、老死。如果在‘受’這兒把它斬斷愛、取(不加水與肥料),那它就不能成長,甚至于‘受’也不生,那你就進入無余涅槃。
涅槃有兩種:一者、有余涅槃。二著、無余涅槃。證悟阿羅漢果的圣者,是處在有余涅槃的狀態,他沒有愛、取了,這就好比一棵樹,不加肥料和水,但是樹根和樹干還存在,繼續等到這棵樹老、死。因為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,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后,沒有了‘受’、‘觸’、‘六入’,那就好像樹根斷了,他再也不來受生,那么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,再也不能成長了。
(2)、油燈的譬喻:如果油燈添油,他就會繼續燃燒,反之油燈就會熄滅,佛說十二因緣亦復如是。
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,如人口渴,發現一口井,但井水有毒,千萬不要喝它。這比喻愛、取如口渴,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,它有毒,喝了會被毒死,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。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,就不要去愛、去取,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