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十二因緣(五)

九、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:

(一)、十二因緣流轉的順、逆觀:從‘老死’追尋到‘無明’,稱為逆觀;從‘無明’追尋到‘老死’,稱為順觀。此順、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、逆觀與還滅門的順、逆觀。十二因緣流轉門的順、逆觀就是看它生(流轉)的原因,所生的果報;還滅門的順、逆觀就是看它滅(還滅)的原因,所滅的果報。順觀就是‘無明’滅‘行’就滅,‘行’滅‘識’就滅,‘識’滅‘名色’就滅,……。逆觀是:如果要‘老死’滅則要滅掉‘生’,要滅‘生’就要滅‘有’,要滅‘有’就要滅‘取’,……。這就是還滅門的順、逆觀。

(二)、佛所說的十二因緣中的十二支緣生法,其共同性質是無常、無我、沒有作者、沒有受者。佛陀還告訴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,不明白十二因緣者,就會誤會這世間與人類都是上帝所創造的;或誤會人是父母生的,以為人從前是什么都沒有--無因,突然間從母胎中出世,這些都是不正確的知見,我們學習十二因緣,以智慧觀察而破除之。

(三)、應以智慧觀察,截斷十二因緣的流轉:我們的識入胎、名色、六入(六根)都不能改變;我們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、鮮艷、暗淡等顏色的刺激;耳朵聽到和諧或是刺激的聲音等,這些由我們的六根與外境接觸而產生的‘觸’,因觸而產生的‘受’,我們也都不能改變,然而我們要覺觀它,把握它。假如我們很清楚的覺悟到這個‘受’的話,那必定會認識到它是不自在,是苦的,這時我們就不會有愛、取了。既是說我們現前的六根,接觸外境時,覺悟到耳朵感受聲音的苦、樂;眼睛感受顏色的苦、樂,那就有辦法放棄愛、取;如果不能覺知,就會墜入愛、取中。也既是說,如果你對‘受’明明了了,那愛、取就有機會放下;如果我們對‘受’觀察覺悟,然后來覺悟愛、取,使他們不再生起,如果我們能把握,那就可了生脫死。我們過去有無窮無盡的業與無明,但是現在的覺悟,就能夠把它們全部丟掉。打個比喻說:一個做母親的人,對子女貪愛執著,兒女快樂,她亦快樂;兒女悲哀,她也悲哀,如果有一天她覺悟到;這個人跟我有一段因緣,前世與我的緣比較深,今世生活在一起,如此這般地做母子(女)罷了。你無需為他而悲哀,也不必為他而快樂,他有他的業,為什么別人的悲哀與快樂,你無動于衷?而子女的悲哀與快樂卻能牽引你,使你喜上眉梢或牽腸掛肚?如果你觀察到這一切都是緣份,看的很清楚的話,這個悲哀與快樂就會消除。講的更簡單一點:有錢人玩古董,古董是什么?是石頭、破磚爛瓦?其中有何物值得你愛,使你執著?這個杯子有什么東西使你快樂?沒有。但是一千年的杯子,你卻對它有無窮的樂趣,愛不釋手,那時因為你貪愛它。如果你觀察到這也不過是個千年的杯子罷了,現在這個杯子也是杯,我為什么要執著千年的杯子那?如果你看清楚,把它放下,那就沒事了。所以我們要觀察貪愛是從哪兒生起,才能把貪的煩惱放下。其他的種種煩惱也是一樣,如果我們能覺悟、掌握咱們的心念,愛、取不生,那么一切終歸與寂靜,煩惱不生起,內心一團平靜,寂滅的境界,稱為涅槃。

(四)、佛陀在經中對十二因緣有各種譬喻:

(1)、植樹的譬喻:流轉門有如種樹澆水加肥料,樹木就茁壯成長;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,不施肥,樹木就長不好;如把樹砍掉,那它就長不起來。十二因緣也是一樣,我們在‘受’這兒加水、加肥料(加愛、取),那它就越長越多,長出將來的業有,生、老死。如果在‘受’這兒把它斬斷愛、取(不加水與肥料),那它就不能成長,甚至于‘受’也不生,那你就進入無余涅槃。

涅槃有兩種:一者、有余涅槃。二著、無余涅槃。證悟阿羅漢果的圣者,是處在有余涅槃的狀態,他沒有愛、取了,這就好比一棵樹,不加肥料和水,但是樹根和樹干還存在,繼續等到這棵樹老、死。因為阿羅漢有過去的業繼續存在,如果他今生的身體舍報后,沒有了‘受’、‘觸’、‘六入’,那就好像樹根斷了,他再也不來受生,那么我們就說他把這十二因緣這棵樹的根都斬斷,再也不能成長了。

(2)、油燈的譬喻:如果油燈添油,他就會繼續燃燒,反之油燈就會熄滅,佛說十二因緣亦復如是。

佛陀教導我們觀察十二因緣時,如人口渴,發現一口井,但井水有毒,千萬不要喝它。這比喻愛、取如口渴,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,它有毒,喝了會被毒死,使得我們再來輪回生死。如果我們不想要這些業報,就不要去愛、去取,這樣才能截斷生死的流轉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3
下一篇 2024年5月19日 下午9:25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中陰身:介于此世和下一世,過渡階段的生命形式。 人死后,在最多四十九天的時間內,會有一個臨時的身體,作為一個過渡。但中陰身一期的生命,最多只有七天。一共最多只有七期。所以每七天,就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四禪八定(三)

    (1)、空無邊處定: 一個人若想把色身舍掉,他須把種種色想滅掉,既是滅掉色想與有對想;色想是因眼識而生起的;有對想是由鼻、舌、身與耳識而生起的。在四禪中做‘空’想,既是沒有色(物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出離與虔誠(二)

    生起出離心,并不須要剃光了頭到廟里去——對某些人這是個好方法,但現代生活已經變得太復雜了,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可能那樣做。隨著世俗生活愈來愈復雜,精神生活就愈來愈墮落。佛陀曾經說過,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九、凈相:修行波羅蜜多清凈之相,《解深密經》中說有總別二種,如彼經說:‘總說一切波羅蜜多清凈相者,當知七種。何等為七?一者,菩薩于此諸法,不求他知。二者,于此諸法,見已不生執著。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

    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的時候,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「我」,是吾人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合掌的十六種含義

    合掌的禮儀,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,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,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。合掌看似簡單,實表深廣的佛法。正如佛經之語深,一句話乃至一個字,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。宇宙一大天地,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六波羅蜜(一)

      一、菩薩之意: ‘菩薩’是梵語‘菩提薩埵’(Bodhisattva)的簡稱。‘菩提’是覺悟的意思;‘薩埵’是有情之意,‘有情’簡單地說既是眾生;‘菩提薩埵’就是覺悟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彌勒佛,現在其實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眾,其內院則是彌勒凈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里為其它菩薩講解第三轉法?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海珠和尚論佛法

     海珠和尚論佛法   清·凌濟瀾光緒十五年八月仲秋,余禮雙溪寶剎,謁海珠和尚①問佛法,余曰:“方丈任事,僧俗帖然,是知和尚學通古今,今在佛門,自能探佛法奧義,悟徹菩提,究竟其理何似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如何學習佛法?

    我們接觸佛教,聽聞佛法,誓愿皈依三寶,自稱“學佛”多年,也明白修行學佛應當要勇猛精進,好好學習。但是為何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,或是所聽聞及所學習 的“佛法常識”,在生活中似乎都不太派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徐汇区| 古交市| 东莞市| 交城县| 巫溪县| 黄陵县| 农安县| 凤庆县| 红原县| 金堂县| 望都县| 锡林郭勒盟| 唐河县| 繁昌县| 嘉祥县| 花莲市| 虹口区| 文山县| 建水县| 仪征市| 利川市| 沐川县| 全州县| 江北区| 云阳县| 巴林右旗| 仪征市| 高安市| 黄石市| 客服| 中江县| 洪湖市| 双鸭山市| 喀喇| 沂源县| 芦溪县| 兴仁县| 颍上县| 双峰县| 清河县| 乌恰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