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
(表十一)


(2)自類相應:

1、貪:貪與嗔、疑兩法,定不俱起,所愛的境和所憎恚的境,必不相同故。兩法的行相亦別,故不相應。為什么不與疑俱起呢?因為所愛境,必是于境已得決定;疑是于境不決,所以貪著不生。貪與慢、見,或得相應:若于他人起愛,則必不慢他。因為所愛的境與所慢的境,不是同一個境,行相亦別,所以貪慢不俱起。但緣自己的身體起愛名為所染境,與所恃之我慢境,可同一境上俱起,約這方面的意義來說,所以說貪慢或得相應。五見所著的境,皆是可愛的境,所以貪與五見相應無失。列表十二如下:

(表十二)


2、嗔:嗔與慢、疑或得俱起。若于內境起慢,則所恃的境非嗔,所憎所恃的境非同一故,嗔與慢就不會相應。若于外境起陵蔑心,亦于彼境起憎恚心,則所蔑所憎的境可以同一,故說嗔慢或得相應。對于所緣境上,最初猶豫起疑的時候,心尚輕微,未即憎恚,所以嗔與疑不俱起;若于所緣境久思不決,心即沉重,便憤發起嗔,由這意義,說嗔疑相應。

(表十三)


又疑順違事與嗔相應也是這樣:若疑順己的事情,或可以不起嗔恚,即疑苦集二諦。若疑違己的事情,便與嗔相應,即疑滅道二諦。

嗔與身見、邊見、邪見或得相應,如身見與邊見中的常見,若緣樂受俱行的五蘊為我及常見,則不生嗔恚。因為與自己相隨順故。若于苦處,即緣苦受俱行的五蘊為我及常見,便生憎恚,心里起這樣的觀念:我要這受苦的身子干什么!邊見中的斷見,則相翻地說為與嗔便不俱起,即對于樂受俱行的五蘊執為斷時,得與嗔恚相應。恐怕失掉了樂受俱行的五蘊身故。若于苦受相應的五蘊執為斷時,便不起腹恚,喜歡自己的苦已盡故。邪見誹撥惡事好事,如其次第說與嗔相應不相應:即誹撥惡事無,便不與嗔相應,喜歡苦受沒有故;撥無樂蘊,便與嗔俱起,憎恚樂受無故。列(表十三)如上:

3、癡:癡即是無明,無明總有兩種:[1]相應無明,與貪等俱起,一切惑生,必由癡故。[2]獨行無明,則不與貪等煩惱相應。列(表十四)如下:

(表十四)


(表十五)


○…按五見總明皆容俱起行相展轉不相違故

4、慢:慢與貪嗔俱不俱起,如前已說,慢與疑定不相應,因為起高慢心,必是于所陵慢的境已得決定;若不決定的境,還在疑他勝負,則不敢起慢。慢若起時,必自高舉,其境亦是決定了的。

慢與五見,皆容許相應,行相俱高,緣順境起,不相違故。但與邊見中的斷見,定不相應,執我斷滅時,心滅意冷,必不自持高舉而陵慢他了。慢與身見、邪見的一分,亦不相應。以約粗相而言,慢心多緣樂蘊生起;與緣苦俱蘊我見一分,及邪見撥無苦集諦理一分,則不與慢俱;即身見中執極苦蘊為我,這一分,與邪見中撥無樂蘊這一分,皆不與慢俱起。違己情故。若身見中緣樂俱蘊為我這一分,及邪見中撥無滅道這一分,即可與慢俱,依恃己樂陵慢滅道故。列表十五如上:

5、疑:疑與貪等便不俱,如前已說,疑與五見,定不相應,見是審決,疑是猶豫,行相相返,所以定不俱起。列表十六如下:

(表十六)


6、五見:五見與貪等俱不俱,如前已說。五見自類,必不相應,因為五見都是以慧為體,不能在一個心中容許有多慧體并起故。列(表十七)如下:

(表十七)

 


(3)諸識相應:貪等十種煩惱,第八識全無,因為藏識的體性無記,不與染法相應故。第七識有四,即癡、見、慢、愛。第六意識具有十種,遍與一切心所相應故。五識但三,即貪、嗔、癡。五識無分別,故無慢等,慢等必由有隨念分別和計度分別才能生起故。又慢由稱量門起,疑猶豫門起,見推求門起,五識沒有這些行相,所以皆不相應。

(4)諸受相應:受有五種,即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。十種煩惱與五受相不相應,有粗相和實義兩方面的不同。隨粗相來說,貪、慢、四見(除邪見)行相唯欣,非憂、苦俱,唯與樂、喜、舍三受相應。嗔唯戚行,唯與苦、憂、舍三受俱起。癡與五受皆俱,因為它與諸惑相隨順故。邪見及疑行通欣戚,除苦之外,其余四受皆得相應。除苦有二因:[1]邪見分疑,唯意識有,五識中無,故非苦俱。[2]邪見與疑,非純苦處(地獄)有,無理與意苦俱起,是故除苦。

若約實義來說,貪、嗔、癡三,無論俱生分別,一切皆容許與五受相應。因為貪心生起,在遇著違緣的時候,如失掉財物等也與苦、憂二受俱起。嗔心起時,遇著了順境,如怨敵受災死,亦與喜、樂受相應。

慢俱生起的,亦與苦、憂受俱,持苦劣蘊起慢,故與憂相應;在純苦處,意迫名苦,故亦與苦受相應。分別慢心,純苦趣無,不與苦受相應,所以唯與樂、喜、憂、舍四受俱起。在苦趣中,恃苦劣蘊起慢的時候,與憂得相應,看見苦境,怕其逼身而生憂故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3:17
下一篇 2024年4月14日 下午3:18

相關推薦

  • 所謂的‘佛教’

    佛教中的‘教’,其本義是教育的教,佛弟子均稱釋迦牟尼為‘本師’,所以佛與我們的關系應該是一種師生關系。所謂宗教之說,實為一種世俗流變下的產物。 佛教中的許多儀式、形式只是一種人為創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依外五種: 一、大師圓滿:即彼有情,具內五種生圓滿已,復得值遇大師出世。即有一普于一切諸有情類,起善利益增上意樂,修習千萬難行的苦行。經三大阿僧祇劫,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,獲得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五蘊 (一)五蘊名義 前面所說的五位百法,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詞的蘊、處、界三科里可以攝盡。因此在說了百法之后,說蘊等三科。這里先說五蘊。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聚有為法。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?

    在家居士 如何學佛? ? 走過許多道場,參加多場法會,聽過不少開示,你是否會有種感覺:這樣的行程要走到什麼時候? ? 曾經聽過道友問:超渡法會要參加到什麼時候?這樣的疑問普遍存在佛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五位百法 學習佛法的第一個困難,就是為不了解名相的含義所障礙,并且法相名詞多以萬計,更不容易從各個名相之間得到系統的認識。但是我們假若能夠從某些有系統性的名相去學習,而弄清楚其意義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六波羅蜜(二)

    (三)、忍辱: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。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。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。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,它可分為三種: (1)、生忍(耐怨害忍):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六) (二)修惑 修道所斷惑,就是迷事的煩惱。依《俱舍論》建立,總有十種,即于欲界有貪、嗔、癡、慢四種;于上二界除嗔,各有貪、癡、慢三惑,合為六種;共合三界而為十種。(大乘立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什么是菩薩

    菩薩,這也是梵文的音譯,并且是簡譯,全譯是‘菩提薩埵’。它的意思,菩提早覺,薩埵是有情,菩薩,便是覺有情。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,那也就是動物。薩埵是覺悟的有情,并且也能覺悟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六波羅蜜(四)

    (六)、智慧: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。 (1)、世間智慧:古印度稱為五明,既是世俗慧。 1、聲明:世間的種種語言。 2、因明:世間的哲理、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:能夠觀察自在心的菩薩們,在實踐甚深的智慧到彼岸的成佛之法的時候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就是已經進入中道現觀的境界里面了。雖然能觀的是妄心,所觀的是真心,但必須依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崇礼县| 同仁县| 白沙| 桦川县| 信丰县| 龙泉市| 五河县| 彩票| 武乡县| 东海县| 安龙县| 肃北| 上蔡县| 登封市| 自贡市| 尼勒克县| 荃湾区| 广水市| 民权县| 安陆市| 西乌珠穆沁旗| 巧家县| 龙海市| 双流县| 邓州市| 西充县| 凌源市| 东阳市| 邓州市| 汪清县| 宽城| 宜良县| 都江堰市| 奇台县| 镇康县| 杨浦区| 闽侯县| 荆州市| 青川县| 武安市| 九江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