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圣諦(二)

【二、集圣諦】

集圣諦是苦的生因,他能集生死苦,故稱為集圣諦。集就是招感集取,招感就是業力被煩惱所引發出來;集取就是煩惱在造業。因為我們過去造種種的業形成力量,加上過去與現在種種煩惱的引發,使我們受種種苦。所以這個集圣諦所要講的就是煩惱以及煩惱所造的諸業行。

(一)、煩惱:佛說我們有八萬四千煩惱,所以教導我們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之。然而這個八萬四千是表示多數,它說明眾生有很多煩惱,我們不可能全部認識,只要認識主要的煩惱即可,它們是六根本煩惱以及大、中、小隨煩惱。由于時間有限,我在此只講六根本煩惱。此是凡夫非常嚴重的煩惱,因為他引發其他煩惱的生起,所以稱之為根本煩惱。六根本煩惱又稱為十惑,它們既是:

(1)、貪:貪有很多種,普通來講我們有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之貪,人類的一生就是在這其中打滾,虛度一生。因為我們貪著五欲,所以心甘情愿被他束縛。我們除了晚上睡覺,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,忙這工作,拼命想發財,這就是貪財。同事又追求種種名譽、地位;有些人又貪吃;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欲(淫欲)有種種的貪求,所以說我們的人生就是為了滿足五欲而過活;如牛被人牽著鼻子走,我們也如牛一樣被五欲牽著鼻子走,所以五欲的貪是煩惱。

(2)、嗔就是生氣的意思,這個生氣有很多種類,人家罵你,不能忍受,起嗔心。嗔與貪剛好相反,貪是遇到快樂的境,你追求;嗔是遇到不快樂、不喜歡的境,你要拋棄它,但又丟不了,所以嗔。

(3)、癡:不明事理,是非不分,稱為癡。

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,好像人是怎樣來的?死后怎樣去?此外,對四圣諦、三寶的實、德、能,既是說對于真理的真實、三寶的功德、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無知,都是愚癡。

另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,比如人家為你講佛法,你不懂對或不對,人家跟你講對的,你以為是錯;人家跟你講錯的,你卻以為講對,這也是愚癡。

(4)、慢:慢就是傲慢、我慢。自己內心高舉,看不起別人,稱為慢。比如某人的兒子修完大學課程后,那個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,到處向人炫耀;或是有人養了一只漂亮的狗,他覺得了不起,帶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搖過市;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、利和財產等,都稱為慢。

慢的種類:

1、有些人很有能力,才華洋溢,高人一等,結果看輕別人。

2、有人的地位很高,你以為跟他平等,結果你覺得自己了不起。

3、自己比別人差,但不認輸,卻認為他人沒什么了不起,我只是不做而已,這是慢的心里在作怪。

(5)、疑:對于佛法因果道理懷疑。

(6)、身見:執著五蘊的身心里面有一個我,乃至身心以外有我。

(7)、邊見:執著斷、常二見。就是說認為‘我’是永恒的,就是執住‘常’;認為人死后一了百了,什么都完了,這就是執著「斷’。我們凡夫就是有這兩種邪見,稱為邊見。

(8)、邪見:各種不正確的思想、它包括:對因果起不正確的知見,撥無因果;認為沒有過去世,沒有將來世,這些都是邪見。

(9)、見取見:執著我們的見解是對的,稱為見取見。我們凡夫又一個很深的執著,認為我的見解才是對的,別人的見解都是錯的,這叫做見取見。

(10)、戒禁取見:執著不正確的戒律,稱為戒禁取見。比如有人放生,放雞說以后不能吃雞;放烏龜就說以后不能再吃烏龜,這其中沒有因果關系,根本無此事,佛陀是根據因果道理來制定戒律,所以這是戒禁取見;甚至有人認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脫,所以他吃素,這也是戒禁取見。菩薩道行者,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,所以吃素,這是一種慈悲心的表現,并非是為了要解脫而吃素,如果吃素能解脫,牛羊早都解脫了。

更有些人持牛羊豬狗戒,他們學習牛羊豬狗所做的一些行為;有些不吃這些眾生的肉,好像興都教徒認為牛是神圣的,所以不吃牛肉;某些教徒卻認為;豬是骯臟的,所以不吃豬肉等,這些都是戒禁取見。

這六個根本煩惱妨礙我們解脫生死,其中嚴重的三大煩惱是貪、嗔、癡,稱為三毒;在這三毒中最嚴重的是貪愛。(請參考《煩惱》)

愛的種類:

1、對樂欲、財富、權勢等五欲之貪求與執著。

2、對意念、理想、觀點、意見、理論、概念、信仰的貪求與執著。

3、求生存、求再生、求生生不已及永生的貪求與執著。

4、不再生存的渴求。

佛陀說我們煩惱中的‘愛’是集諦的主要原因,故集論說‘若愛、若后有愛、若貪喜集行愛、若彼彼希樂愛是名集諦。’就是說貪愛是苦生起的主要原因,我們對現前的事物苦苦貪求,此稱為愛。

1、后有愛:我們想要追求永恒的我,追求死后的將來,而這樣的貪愛,使我們死后將來再繼續受生,稱為后有愛。

2、貪喜集行愛:當現前的境界出現時,我們因迷惑而執著它,稱為貪喜集行愛。

3、彼彼希樂愛:我們知道現前這樣快樂的境界,追求將來也要有這樣的境界,稱為彼彼希樂愛。比如今生夫妻生活適意、恩愛,希望將來死后夫妻再結來生緣。

因為這種種的愛,使到我們死后再來生死輪回。由這個貪愛的煩惱使我們產生常、樂、我、凈四個顛倒。在這個貪愛之中有一個‘自體愛’,稱為我執。眾生對這個我執深執不舍,便無時無刻都在求生求存,求再生,求永恒的生存。因為這個貪生的欲望,使得過去、現在所造的諸業得到滋潤,繼續向前推動。業是過去的因,貪愛這個煩惱是現在的緣,因緣和合,我們就生生不已,一生有一生。

(二)、業:我們過去及現在世所造的種種業行,它也是屬于集。因為業行能集無量種眾生業道于內身。

(1)、業的意義:業為造作義,既是有意造作之行為稱為業。業所造成之效應(果報)稱為業報。此中造作之心有善、惡、無記三種,形成善、惡、無記三種業報。

(2)、業的推動者:求生、求存、求再生之‘有愛’滋長意志造業,是生命能繼續延續及向前邁進。(請參考《業力與輪回》)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39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0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五蘊(二)

    三、五蘊簡表:   ┌色--色法------物質的活動 ├受 ┐ 五蘊:-┼想 ┼--心所法 ┐ ├行 ┘      ├-精神的活動 └識-----心王 ┘ 四、詳談五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彌勒佛,現在其實還是菩薩,住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欲界的第四天,叫兜率天。兜率天分內外院,其外院住一般的天眾,其內院則是彌勒凈土,住修行的菩薩們,彌勒菩薩在那里為其它菩薩講解第三轉法?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簡介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(為清楚起見,凡解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,都加一個記號“○”,以示區別。) 般若:讀作“bō rě”,意思是成佛的智慧,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,而且也與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學佛如何做功課? ?

    修行除了萬事萬物中礪練心性,還應做功課來以維持心性,訓練禪定。同學生做功課是一個道理,我們自然應該盡量努力、精進,把求取大智慧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,把做功課 看成生活中同吃飯睡覺一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三)

    我們對任何順逆均須保持清凈的洞見,視一切的相為圓滿清凈,勿使自心入于染污之中。我們必須以自身所處的地方,即為蓮師爭土銅色山的宮殿,而周圍的親戚朋友為勇父與空行,一切的音聲都為無休止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學知識

    二死:即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。 分段生死:即凡夫、外道、聲聞、緣覺以及七地以前菩薩的生死,因為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還沒有斷盡;初地以上的菩薩雖然能“伏煩惱如阿羅漢”,但為了保留身體,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二)煩惱所知二障 一、煩惱障:煩是擾義,惱是亂義,擾亂有情身心,不令出離生死苦海,故名煩惱。障是覆蔽義,即煩惱覆蔽涅槃不得解脫,是名為障,煩惱即障,故名煩惱障。其體即遍計所執實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觸之三義: 1、根觸塵之義,六根之觸六塵而生六識。 2、五遍行心所之觸心所,指識觸所緣境。 3、六塵中之觸塵,即冷、熱、滑、澀、輕、重。 七、受:也主要是指出胎以后的受心所。有苦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宋陳師道論儒與佛

      今之教者有三,三教之役相與詆訾。蓋世異則教異,教異則說異,盡己之道,則人之道可盡。究其說,則他說亦究其相訾也。固宜三圣之道,非異其傳與不傳也耶。子孔子之門,顏、閔、冉皆無傳;仲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松滋市| 观塘区| 镇宁| 武宣县| 灌南县| 通化市| 武夷山市| 如东县| 长乐市| 永胜县| 吴川市| 寻甸| 当涂县| 琼海市| 灵宝市| 志丹县| 时尚| 临夏市| 启东市| 凭祥市| 乌兰浩特市| 平湖市| 通州市| 英山县| 龙陵县| 阳信县| 张家口市| 二连浩特市| 塔城市| 五台县| 远安县| 临澧县| 郸城县| 海原县| 吉安市| 顺义区| 西宁市| 陆丰市| 新闻| 北海市| 苗栗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