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四圣諦(三)

【三、滅圣諦】

滅圣諦既是苦滅圣諦。它說明眾生可以從生死相續不斷的苦報中得到解脫。滅是指滅除惑、業、苦,斷著貪嗔癡等無明煩惱,不再有造作之心,究竟不生,不生所以不滅,既是涅槃。

(一)、涅槃:

(1)、涅槃之意義: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義。佛說涅槃是諸法實相,所謂‘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。’實相既是真理,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詮釋,唯有智者親自證悟方知;故說:‘語言道斷,心行處滅,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測。’涅槃并非因緣所生,是無為,是沒有造作的,并不是語言所能闡釋的,不是常,不是無常,也不是斷;不是苦,也不是樂,無相可得。既然什么都不是,為什么還有這回事呢?

(2)、佛陀演說涅槃的原因:因為世間所知的一切法,皆由因緣和合而生,皆是無明煩惱之產物,而我們因迷惑以為有的一切事物,它們的實相是非有非無(離有無)之不生不滅。我們凡夫所知道的生滅幻相,是迷惑而執著以為有的,本來沒那件事,它不是有,也不是無。如果說有,就是執著常;如果說無,那就是執著斷。我們凡夫一直在這相對的概念里打轉,在講涅槃時,佛陀不講有、無,生、滅;他講非有非無,不生不滅。而不生不滅有會使人誤解為:除生、滅之外,還有一個不生不滅,那又是錯誤了。

凡夫所迷惑的生滅萬法之中,具有不生不滅的本性,但是因迷惑而不知不覺,認為它是生滅的。比如我們觀賞《釋迦牟尼傳》這部電影,從佛陀降生到他涅槃,這只不過是銀幕里的變化罷了,里面并沒有人在生,在死,那只是一些光影閃來閃去,在這些光影中,沒有生也沒有滅,沒有這為圣者在生,在滅。而世間的真相也是如此,它本來是不生不滅,但是我們的智慧被煩惱所遮蓋,就以為他有生滅,故唯有斷除煩惱的圣者,才能證得這個涅槃。此涅槃并非是在生滅之法以外,另有一不生不滅之法可以證得;而是在生滅法之中,發現到不生不滅之真相,此才可稱為證得涅槃。

這世間一切生滅無常,有很多人都不要,希望能擺脫它,到一個不生不滅的地方去。但是沒有這樣的地方,這個的地方就在生滅無常里面,它原本就是不生不滅的。因為我們迷惑,所以以為它生滅。當一個人覺悟之后,就會發現到:原來在這生滅萬法之中,一切法的本性都是不生不滅。所以證悟的阿羅漢圣者,并沒逃到另一個地方去,而是在這個世間體悟到一切萬法本來不生不滅,稱為證得涅槃。涅槃并不屬于因果,所以涅槃并不是我們斷除了煩惱后所得到的果報。《金剛經》曰:‘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’故佛陀證悟涅槃(成佛)時,無一物可得,阿羅漢證悟涅槃亦復如是。我們眾生就是獲得太多,這邊拿,那邊抓,‘財產’太多,樣樣都放不下,所以沒辦法覺悟與解脫。如果有一天,我們覺悟到無所得時,既是斷除了一切煩惱,那時就證悟涅槃了。

涅槃就是無生,無生所以不滅,所以涅槃有稱為不生不滅。因為不生所以就非有,非有就不無,就是不是有,也不是無,故涅槃不屬于存在或不存在。有很多人誤解了涅槃,他們迷惑地問涅槃以后,那個人存在嗎?他去了哪里?但是涅磐是無生,無生就沒有滅,就不能稱為有,也不能稱為無。一個東西生出來,你稱它為有,它滅掉了,你稱它為無,沒有生不能稱為有,不能稱為無。涅槃不屬于有、無,就不能問涅槃者存在或不存在?存在或不存在是凡夫煩惱的概念。涅槃并沒有一個人證到涅槃,因為覺悟涅槃的人一無所得,包括這個‘我’,就是他覺悟到‘無我’,既然無我,就沒有我證悟涅槃。證悟涅槃就是沒有煩惱的智慧,這其中無一法可得,就是這么一回事而已!

以凡夫的眼光來看,證悟涅槃者再也沒有造作,他不求生,也不求斷滅,他不會認為這個世間給他種種苦,要把它們斷掉,他的內心沒有執著與掛礙,寂滅清涼、(寂既是寂靜不動;滅既是煩惱不生。)心行處滅,這和我們凡夫不同,凡夫的心無時無刻不住在一個地方造作,而證入涅槃者就沒這回兒事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39
下一篇 2024年5月21日 下午5:40

相關推薦

  • 十二因緣(五)

    九、十二因緣給我們的啟示: (一)、十二因緣流轉的順、逆觀:從‘老死’追尋到‘無明’,稱為逆觀;從‘無明’追尋到‘老死’,稱為順觀。此順、逆觀又可分為流轉門的順、逆觀與還滅門的順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所斷二障 (一)我法二執 菩薩所斷,總有二種,即煩惱障和所知障。二障依我法二執為根本而生起,故今先說我法二執。 一、我執:一切我執,略有二種:一、俱生我執,二、分別我執。俱生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二)

    (8)、愛:我們有了受,就迷在其中,對于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。因為有了受就有‘愛’,對這個受染著、渴求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,整天不讓它看東西,肯定它受不了,會覺得很辛苦。眼睛整天愛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 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乙、諸天神等非所皈依 六趣有情之中,天趣最高,所以很多的人,都以天神為皈依處。但彼諸天,由于能力不夠,本身具諸障礙,不能為諸眾生作大利益,故不能作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《瑜伽師地論》七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放生增福報四個環節需知道

    許多人都期望通過放生積福積德, 增長福報,免災免難。于是,每個月的初一、十五或佛菩薩圣誕日,就會有不少佛弟子、善男信女三、五結伴,或以家庭為單位,或多人聚集起來,到市場上購買一些水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10月29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三)皈依者應具的認識和意志 《瑜伽師地論》六十四卷說:‘齊四緣故,說能皈依:一、知功德故。二、知差別故。三、自誓愿故。四、更不說有余大師故。’這里正確地說明了能皈依的人,對于所皈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放生應注意的幾點事項

    一.不得分別大小貴賤 一味追求放生之數量或大小,而對某些眾生遠離慈心。如見兩盆魚,心想若放這盆軀體小的眾生,則價錢和數量要比放那盆軀體大的合算。或思維買一大堆田螺的錢,還不夠買一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10月29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三)

    我們對任何順逆均須保持清凈的洞見,視一切的相為圓滿清凈,勿使自心入于染污之中。我們必須以自身所處的地方,即為蓮師爭土銅色山的宮殿,而周圍的親戚朋友為勇父與空行,一切的音聲都為無休止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汨罗市| 锦屏县| 陇川县| 乳山市| 阿瓦提县| 西平县| 吉安市| 上蔡县| 六安市| 彰化县| 海南省| 贵阳市| 满洲里市| 长武县| 南靖县| 青浦区| 康保县| 苍溪县| 云梦县| 阿坝| 巴林左旗| 汉阴县| 遂溪县| 张北县| 抚顺县| 金阳县| 锦州市| 将乐县| 象州县| 乌什县| 彰化市| 内丘县| 吉林省| 枣阳市| 南陵县| 荃湾区| 普格县| 荃湾区| 逊克县| 香格里拉县| 南华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