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二)別相念住位

修解脫行者,由修五停心觀,心便得定。既已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,為了成就毗缽舍那,則應進一步修習四念住觀。四念住是:身念住、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住。于身等四相別別觀察,故名別相念住。為什么須修此觀呢?因為修解脫行的障礙,首先是于色身執凈,于諸受執樂,于心行執常,于諸法執我。為了對治四種顛倒,故必須先修四念住觀。此觀有兩種差別:(一)自相別離,即觀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,故名自相觀。身念住,即觀大種:造色、五根、五境,總括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,皆是不凈,對治于色身妄計為清凈的顛倒。受念住,即觀六受,身所有領納皆是其苦,對治于諸受妄計為樂的顛倒。心念住,即觀六識心集起染凈生滅無常,對治于六識心王妄計為常的顛倒。法念住,即觀除色蘊、受蘊、識蘊之外的所余一切法,無有常一主宰固實不變的我性,對治于一切法妄計為我的顛倒。如《大毗婆沙論》第一百八十七卷決擇佛說四念住的意趣說:‘謂對治于不凈,凈想顛倒故,說身念處。對治于苦,樂想顛倒故,說受念處。對治于無常,常想顛倒故,說心念處。對治于無我,我想顛倒故,說法念處。’

(二)共相別觀,即身念住觀身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,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,與余一切法俱是空、無我性。如是受念住、心念住、法念注,皆別別觀受心法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,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,與一切法俱是空、無我性。無常,是有為法的共相,苦是有漏法的共相,空、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,四念住別別于身受心法觀其無常苦空無我,故名共相觀。如《俱舍論.分別賢圣品》說:‘如何修習四念住耶?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。身受心法各別自性,名為自相。一切有為皆非常性,一切有漏皆是苦性,及一切法空、非我性,名為共相。

上述兩種別相觀中,又有雜緣不雜緣的差別。單觀一法是不雜緣:觀察法時并緣身等而修,是為雜緣。四念住中,前三種唯是不雜緣,第四一種通雜不雜緣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四中三種,唯不雜緣,第四所緣,通雜不雜。若唯觀法,名不雜緣;若于身等二三或四,總而觀察,名為雜緣。’關于雜緣修法,依《慧暉鈔》立表如表二:

(表二)


修觀行的人,最初觀心未淳熟,只應先修不雜緣觀,到觀心已熟,為增進觀智力量,方可漸次進修二二合緣、三三合緣,或總觀四法的雜緣觀。

(三)總相念住位

修觀行的人,在別相念住位中,各別修習身等念住,觀身等自相,或觀身等共相,并于身等修習雜緣觀行,經過這樣的修習,觀心已經淳熟,為了增強觀智的力量,則應更進一步修習總相念住觀。總相念住,即總緣身受心法四種所緣,而直觀其共有的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。這種觀法,比前雜緣別觀,更升進了一步;以雜緣別觀,雖能雜緣二三四法而修,但仍然是別觀身等所緣的自相或共相,非是總集四法直觀而修,因此,為了鍛練觀智,必須進修總相念住,才能增進觀智的殊勝力量,而奠定生起四善根的基礎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,復何所值?頌曰:彼居法念住,總觀四所緣,修非常及苦,空、非我行相。’

以上所說四種念住,就自性出體來說,皆以慧為其體。既然是以慧為體,則應名慧住,為什么立名念住呢?因為由慧觀察力令念于身等安住,慧力是因,念明記所緣是果,從果為名,故名念住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自性念住以慧為體。……何緣于慧立念住名?毗婆沙師說,此品念增故,是念力持慧得轉義。如斧破木,由楔力持。理實應音,慧令念住,是故于慧立念住名,隨慧所觀能明記故。由此無滅(阿那律尊者)作如是言:若有能于身住循身觀,緣身念得住,乃至廣說。世尊亦說,若有于身住循身觀者,念便住不謬。’

四念住的次第依什么道理如此建立呢?這有兩種理由:一是由所緣境的粗細次第而建立的。即粗境先觀,最細境最后觀。于四種境中,色粗先觀。于后三種境中,受粗先觀,如覺手痛等。于后二后境中,心粗先觀。法最細故,所以后觀。法中的想等心所,雖然比心王更粗,但法中包括涅槃,最極微細,與極細法合并施設,據細為論,故最后說。

二是由于諸欲貪煩惱之生起,而建立其次第。先是于身起貪,故四念住觀在初;然貪于身,由欣樂于受,故觀觀受第二;欣樂于受,由心不調,故第三觀心;心之不調,由惑末斷,惑是法攝,故第四觀法。

又由于四念住觀,如其次第即能于身等四法起凈樂常我四種顛倒,故四念住不增不減。

四念住建立的次第,及唯有四觀的意義,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此四念住,說次隨生。生復何緣次第如是?隨境粗者,應先觀故。或諸欲貪于身處轉,故四念住觀身在初;然貪于身,由欣樂受;欣樂于受,由心不調,心之不調,由惑未斷,故觀受等如是次第。此四念住如次治彼凈樂常我四種顛倒,故唯有四不增不減。’

以上所說四念住觀,是依據《俱舍論》略說其義,愛樂廣詳意義者,應參閱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八十七卷,及《瑜伽師地論》第二十九卷。

總上所說五停心觀、別相念住、總相念住,皆是順解脫分攝。解脫是涅槃,分是因義。五停心觀等善法,是順彼涅槃之因,故名順解脫分。亦名資糧道,此從譬喻得名,如古人行路,必須積持道糧,才能到達所欲至處:修解脫行的人,為至涅槃,修習善法,資益善根,是證彼涅槃的道糧,故名資糧道。

順解脫分善法,依有部師說,唯聞思二慧,通三業為體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傳說如是順解脫分,唯聞思所成,通三業為體。雖就最勝唯是意業,而此思愿攝起身語亦得名為順解脫分;有施一食、持一戒等,深樂解脫愿力所持,便名種植順解脫分。’理實亦有修慧,如《俱舍論》說修四念住的頌文中說:‘依已修成止,為觀修念住。’論文說:‘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,為毗婆舍那修四念住。’又說:‘自性念住,以慧為體。此慧有三種,謂聞等所成,即此亦名三種念住。’由此文證,故知俱舍論師于順解脫分體亦說修慧。

種種順解脫分善根,需要深厚的厭離心與殊勝的智慧,故創植此善根,唯在人趣三洲。其余三惡趣、天趣、北俱盧洲,皆無此能。三惡趣以厭苦故,雖有厭離心,但以慧劣故,無殊勝的智慧。天趣雖有殊勝的智慧,但以苦輕故,無有深厚的厭離心。北洲苦輕,故無深厭:以其慧劣,故無殊勝智慧。因此,除三洲人外,皆不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植順解脫分,唯人三洲,余厭離般若,如應無故。’

種植順解脫分之緣,必須遇著佛出世間的時代。如《俱舍論》說:‘遇佛出世,植此善根。’此所說遇佛出世,是指親見佛,或遇教法,乃至佛已入滅,有教法住世,值遇教法,俱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。為什么必須遇佛或遇教法才能種此善根呢?因為必須了知生死可厭,了知涅槃可欣,才能種植順解脫分善根故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6
下一篇 2024年5月16日 下午5:07

相關推薦
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八)

    (十三)吐痰 吐口水、吐痰的時候,念誦咒語:嗡阿西啊哈日唄梭哈。這樣痰液、口水也可以變成餓鬼道眾生的食物。對餓鬼道眾生來說,要得到這樣的東西都很不容易。 就像一個餓鬼給哲達日阿阇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合掌的十六種含義

    合掌的禮儀,我們幾乎是天天要用的,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,與人見面也合掌示禮。合掌看似簡單,實表深廣的佛法。正如佛經之語深,一句話乃至一個字,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。宇宙一大天地,人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) 3.邪見:謂謗因、果、作用、實事,及非四見諸余邪執。如增上緣,名義遍故。謗因即撥無善惡業因行,謗果即撥無善惡業行所招的異熟果。謗作用是謗無此世他世、無父無母、無化生有情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4月14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前面所說的皈依三寶、受持五戒、修行十善,就能得到人天善趣的異熟果報身,并得殊勝的等流果,和殊勝的增上果,及成就殊勝的功德法,與圓滿未來世成佛的凈土莊嚴,都是或順現受、或順生受、或順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五蘊(三)

    (四)、行蘊: 行蘊是很復雜的,我在此只是作簡單的解說:我們的心所生的種種心念,稱為心所。這些心所除了受與想之外,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,這些心的行為(心行)皆是有造作的,并且念念遷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三)

    第三、要重視四十九天的佛事,一定要盡力為亡人安排。   藏地的四十九天佛事主要念密宗的《聞解脫經》,漢地不一定有這樣的條件,但也可以念顯宗的《金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或者阿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四)

    ? ? ? ?我們應不斷地修持清凈心,使我們能直接地觀照到一切法界與眾生本來就是清凈與圓滿。而更進一步無論因外境而起的念頭,或過去深植于內心的經驗,我們必須了知其本質并無實有,而自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佛學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一) 第六種、色,是眼根所對眼識所緣的境界。有顯色、形色、表色三類。顯色即青、黃、赤、白四種,是分明顯現的色相,所以名為顯色,是色的實體。形色即顯色積聚的分位差別的長、短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讀日杲禪師《語錄》

    讀日杲禪師《語錄》   民國·李鼎昌世衰教微,風俗頹敗,道德仁義之士,云散風流;機械變詐之習,日新月異。既無宣圣①之周流行道,又無閩洛②之倡明絕學。以故社會中蚩蚩者流,如泛舟于汪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) 二、涅槃 證佛位四智圓滿的時候,所證的真如妙理,完全顯現,即具得四種涅槃:(一)本來自性清凈涅槃,這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如實性,雖然是由于客塵煩惱障覆令不顯現,但其習性本來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日土县| 桂林市| 商都县| 三门县| 霍州市| 莆田市| 上饶市| 水城县| 马龙县| 余江县| 文安县| 嵩明县| 盈江县| 长汀县| 彰武县| 分宜县| 南和县| 东辽县| 金堂县| 滨州市| 楚雄市| 钦州市| 章丘市| 邵武市| 西吉县| 丹巴县| 拜城县| 延边| 承德市| 介休市| 高淳县| 正阳县| 濮阳县| 凭祥市| 报价| 大邑县| 雷波县| 疏附县| 顺平县| 枣强县| 兴化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