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

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、色法、有法、無法,一切皆有相分,以能緣心必定轉變起所緣用的相分才能緣慮散;縱緣于心,亦以心為相分,其相分心,亦唯是所緣,決不能起能緣的作用。相分若是相狀義,緣青黃長短等顯形色時,可以有形貌相狀,怎么說一切皆有相分呢?因為法的相狀有多義,并不限于青黃長短等顯形的色相,如聲塵有執(zhí)受非執(zhí)受、可意不可意等相狀,香塵有好香惡香等相狀,味塵有廿辛苦醋等相狀,觸塵有堅濕滑澀等相狀,法塵隨其所應有色心等相狀,第七緣第八見分常帶我法二執(zhí)相狀,第八緣根身器界種子,皆各帶其相狀,如鏡照物,自體上帶影相起,心心所起緣慮用時也是這樣,故諸心體轉變起用緣境之時,一切皆有相分。問:緣有體法時可許有相分,緣無體法怎么會有相分呢?答:有漏散心緣無法,必是強有力的分別心,分別強故,自變似無的影相,其相即是相分,即有似無的相狀。問:正智緣真知,既是絕諸思慮,智境冥合,亦有相分嗎:又后二分相緣的時候亦有相分嗎?

答:正智緣如,并后二分相緣的時候,皆不變相分,不離自法,即自體性故。

見是見照,能緣為義,即心自體轉變起來的能緣作用。明了見照前境相分,名之為見。

自語是心的自體,是見相二的所依,能緣見分;見分是心體的自能緣用,自體分極為明凈,能證知自能緣見分外照的作用,故名自證分。

證自證是心自體暫變能起知自體的作用;第三分是心的體用。名為自證,這第四分能證知它,所以名為證自證分。

這四分中,第一分唯是所緣,第二分唯緣第一相分,第三分能緣第二第四,第四唯緣第三;此中有所量、能量、量果義別。譬如有人用尺量布,布為所量,尺為能量,了解尺數(shù)的智慧為量的結果。心體起用緣色等境也是這樣,色等相分為所量,見分為能量,自證分為量果,自證緣見之不錯,又以第四證自證分為量果。第四分心性明凈,能夠證知自體用,名證自證分;若無第四,第三即無量果,則知自證分不為滿足,故必有第四證自證分。假若以為第三分須有證知的量果而有第四分,那末第四分亦應有量果而建立第五分的話,這是不需要的。因為后二分純是現(xiàn)量,功能相同,可互證知,故第四分緣第三分的時候,即以所緣的第三分為量果,所以不必更立第五分了。

四分的建立,是就識的義用而分,非是約體立名,若欲勉強指其體,則唯有自證分可以稱為用中的體。四分之中,前二分是外,后二分是內。第一分唯是所緣,后三分通能所緣。即第二但緣第一,通現(xiàn)量、比量、非量。一~五八識的見分,一向是現(xiàn)量;第七識的見分,一向是非量;第六識的見分,則通于現(xiàn)量、比量、非量。第三能緣第二分和第四分,證自證分,唯緣第三,不緣第二,以無用故。第三第四,皆唯現(xiàn)量。如是四分,或攝為三,第四攝入自證分,果體一故。或攝為一,后三分俱是能緣性,皆見分攝。或攝為一,體無別故。

這四分對于八識怎樣分別呢?八識及一切心所,一一皆具有四分,如眼識起用緣境,即轉變起青黃等色為相分,了知青等的作用為見分,知這見之用的為自證分,證知自證分之用的為證自證分,而自證分還知此證自證分。如是耳識變聲為相分,鼻識舌識身識,如其次第變香味觸為相分,意識隨時變一切法為相分,末那識變阿賴耶識的見分為相分,阿賴耶識變根身器界種子為相分。后三行皆如眼識可以準知。八識相應的心所,亦皆如心王各具四分。

佛果位上的四分怎樣呢?佛果位的諸心心所,皆是純無漏清凈性,亦皆具足四分,四分都是無漏清凈,后三分皆唯現(xiàn)量,更沒有比量非量的見分了。相見等的名義與因位無別,但緣慮的作用,有兩種說法:(1)說三通緣三。即后三一一分皆通緣其余的三分;見分通緣相分、自證分、證自證分;自證分通緣相分、見分、證自證分;證自證分通緣相分、見分、自證分。(2)說三通緣四,即后三分一一分通緣四分,即于前說通緣三外更加能緣分還緣自義,故皆緣四。

(七)受俱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五受之中,第八識唯與舍受相應,根據(jù)《成唯識》第三卷所說:有七種意義:(1)第八行相極不明了,是舍受相;若苦樂等受,必是明了故。(2)第八不能分別順違境相,取中庸境,是舍受相;若是余受,應取順違境故。(3)第八行相微細,若是余受,行相必粗。(4)第八行相一類,即三受不易,三性不易,境界不易,相續(xù)不易,故行相決定;若是余受,必是易脫。(5)第八相續(xù)而轉,若是余受,必有間斷。(6)第八是真異熟,隨先業(yè)引轉,不待現(xiàn)緣,任隨善惡業(yè)勢力轉起;若苦樂受,是異熟生,非真異熟,待現(xiàn)緣而起,故非第八相應。(7)第八識,常無轉變;有情恒時執(zhí)為自內我,若與苦樂二受相應,便有轉變,豈能執(zhí)為自內的我?由上七義,故知第八唯與舍受相應,第七識亦唯與舍受相應。這有兩個理由,如《成唯識論》卷五說:一由任運,即第七識行相任運恒轉。二由一類,即恒常唯緣第八見分一類內境,執(zhí)為自我,沒有轉易,故唯是舍受。若與余受俱起,則非任運,以須借待現(xiàn)緣起故;亦有變異,以有易脫故。第六意識與五受相應,亦如前論卷五所說:一切逼迫受與意識俱起的,于人天中恒常名之為憂,以非尤重故。若在傍生鬼界,則名憂名苦,雜受苦處與純受苦處的逼迫有輕重故,捺落迦中唯名為苦,是純受苦處,其苦尤重,無分別故。諸適悅受與意識俱起的,若在欲界和初二靜慮近分定,唯名為喜,但悅心故。若在初二靜慮根本定中,則名樂名喜,適悅身心故。若在第三靜慮的近分定和根本定中,則皆名為樂,以其適悅安靜尤重及無分別故。舍受與意識相應,通在三界。若第三靜慮意識唯于末位舍受相應,余位無舍,是純樂地故。捺那迦中意識,唯于末位舍受相應,《對法論》等說嗔于末位與舍俱故。或無有舍,唯苦相應。眼等五識與苦樂舍三受相應,以緣境易脫(間斷轉變)不定(欣戚舍行互相引起),皆容與三受相應。

(八)二執(zhí):二執(zhí)就是我執(zhí)和法執(zhí)。于諸我執(zhí),略有二種:(1)俱生我執(zhí),(2)分別我執(zhí)。(1)俱生我執(zhí):無始時來,虛妄分別重習內因力故,恒與有情身心俱時而生,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轉起,故名俱生。這有兩種:[1]常相續(xù)。在第七識中,緣第八識見分為本質。生起自心影相執(zhí)為實我。[2]有間斷。在第六識中,緣第八識所變五取蘊相為本質,或總緣慮,或別緣慮,生起自心影相,執(zhí)為實我。這兩種我執(zhí),無始串習,體相微隱,細故難斷,見道以后的修道位中,數(shù)數(shù)不斷地修習勝生空觀,才能除滅。(2)分別我執(zhí):內緣必借亦由現(xiàn)在外緣力故,非是與身恒常俱時而有,要借邪教及邪分別,然后才能現(xiàn)起,故名分別,唯在第六意識中有。這也有兩種:[1]緣邪教所說蘊相,起自心相,分別計度,執(zhí)為實我。就是‘即蘊計我’二十句等。[2]緣邪教所說我相,以名教為本質,起自心相,分別計度執(zhí)為實我。就是離蘊計我的諸執(zhí)。這兩種我執(zhí),望俱生我執(zhí)來說,行相粗猛,粗故易斷,最初真見道時,觀一切生空真如,即能除滅。于諸法執(zhí),略有二種:(1)俱生、(2)分別。(1)俱生法執(zhí):無始時來,虛妄熏習內因力故,恒與身俱,不持邪教及邪分別,任運而轉,故名俱生。這亦有兩種:[1]常相續(xù)。在第七識,緣第八識,起自心相執(zhí)為實法。[2]有間斷。在第六識,緣識所變蘊處界相,或總緣或別緣,起自心相,執(zhí)為實法。此二法執(zhí),細故難斷,見道以后的十地位中,數(shù)數(shù)修習勝法空觀,才能除滅。(2)分別法執(zhí):內緣必借亦由現(xiàn)在外緣力故,非與身俱,要待邪教及邪分別,然后才能現(xiàn)起,故名分別。唯在第六意識中有。這亦有兩種:[1]緣邪教所說蘊處界相,起自心相,分別計度,執(zhí)為實法。[2]緣邪教所說自性等相,起自心相,分別計度,執(zhí)為實法。此二法執(zhí),粗故易斷,人初地時,觀一切法,法空真如,即能除滅。

上面所說的我法二執(zhí),都是在第六七心品中。眼等五識,和第八識,則沒有二執(zhí)。這有三個理由:(1)我法二執(zhí),是能遍計度的計度分別,五八識既然沒有計度分別,故不起執(zhí)。因為《攝大乘論》說唯意識是能計度有分別故(意及意識俱名意識)。(2)執(zhí)我法者,必由有慧,第八不與慧俱,五識雖與慧俱,但任運緣,無計度故。又非恒常與慧相應,豈能容許有執(zhí)。(3)二執(zhí)必與無明相應,第八沒有無明,前五識中善性不與無明相應,性相違故,如癡與無癡等,不可俱起。問:五八既然沒有計度分別,則后識生時應無我法之相?答:若然沒有計度分別,則后識生時應無我法之相?答:若約分別,五八可得無我法相,但由無始以來第六七識生時橫計我法,種種分別熏習力所染,五八生時亦帶似我法相,但這是有見相二分似六七識的我法相見,非是起二執(zhí)名似我法相,具如《了義燈》所辨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0
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下午8:01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乙、諸天神等非所皈依 六趣有情之中,天趣最高,所以很多的人,都以天神為皈依處。但彼諸天,由于能力不夠,本身具諸障礙,不能為諸眾生作大利益,故不能作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《瑜伽師地論》七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?

    ??? 課誦的原則,以定時做定課為主。內容應該包括供養(yǎng)、禮拜、禪坐、持名、讀誦、發(fā)愿、回向等。 ??? 所謂供養(yǎng),是在佛前擺設香、花、燈、果、凈水和食物。如果條件許可,應每日換新,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6日
  • 五蘊(二)

    三、五蘊簡表:   ┌色--色法------物質的活動 ├受 ┐ 五蘊:-┼想 ┼--心所法 ┐ ├行 ┘      ├-精神的活動 └識-----心王 ┘ 四、詳談五蘊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阿賴耶識是什么意思

    「阿賴耶識」是印度的語言,中文的意義就是「我」的意思。人有八識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前七識都有死亡、毀壞的時候,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「我」,是吾人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十二因緣(二)

    (8)、愛:我們有了受,就迷在其中,對于所受之事物產(chǎn)生貪愛。因為有了受就有‘愛’,對這個受染著、渴求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,整天不讓它看東西,肯定它受不了,會覺得很辛苦。眼睛整天愛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)  (一)凈根:凈就是煩惱,根是根本,意說在家人對于五欲起貪等煩惱,都由有受心所;出家人起我執(zhí)妄見,都由有想心所,起顛倒想;故受想二法為生起煩惱最勝的根,所以別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讀日杲禪師《語錄》

    讀日杲禪師《語錄》   民國·李鼎昌世衰教微,風俗頹敗,道德仁義之士,云散風流;機械變詐之習,日新月異。既無宣圣①之周流行道,又無閩洛②之倡明絕學。以故社會中蚩蚩者流,如泛舟于汪洋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14日
  • 聲聞果與佛果

    二、辟支佛: 譯為獨覺;也作緣覺,此類圣者在修行過程是‘不由他覺’,多生于無佛、無佛法的時期,獨自修行,因其根器很利,不必聽聞佛法,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的寂滅(涅槃),既是觀十二因緣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jié)(二)

    在這里,我還要向大家強調幾個問題:   第一、在死亡到來之際,不能有太大的恐慌,否則會障礙解脫。漢地的一些法師說,要以平靜的心態(tài)迎接死亡,對死亡應作六種想: 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
發(fā)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最近文章

推薦文章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南溪县| 通化县| 都兰县| 敖汉旗| 吴川市| 呼伦贝尔市| 金寨县| 斗六市| 东阳市| 左贡县| 保定市| 虎林市| 安远县| 庄河市| 合阳县| 丹巴县| 云安县| 临城县| 黔南| 阳山县| 石家庄市| 观塘区| 新沂市| 沅陵县| 通城县| 屏东县| 云霄县| 正镶白旗| 和硕县| 达孜县| 台北市| 溧水县| 马边| 长垣县| 永胜县| 白河县| 当雄县| 石狮市| 宜兰县| 通化市| 民权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