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教基本知識

教理

第一節 佛法僧三寶

佛法僧三寶,為學習佛法的人應該具有的根本認識,所以這里首先提出來解說。

一、世間最初有三寶

佛陀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以后,三七日間,唯自受用解脫的妙樂。自念所證法理,寂靜微妙,甚深難見,非尋思境界,唯智者所覺;眾生深著我見,愛樂煩惱,雖然為他們說法,恐亦不能了解,徒勞無益,不如默住。后經大梵天王勸請說法,世尊才往波羅捺斯城外鹿野苑,為先時舍佛而來這里修苦行的五個侍者:阿若憍陳如、頞鞞、跋提、十力迦葉、摩男俱利,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門。五人聽法以后,漏盡意解,成阿羅漢,于是世間開始有了三寶:大圣佛陀是佛寶,四諦法輪是法寶,五阿羅漢是僧寶。

二、佛法僧的名義

(一)佛,梵語‘佛陀’,譯為覺者,或智者。即真正圓滿覺悟諸法事理,了了分明,究竟無余的一切智人。覺有正覺、等覺、無上覺三義。正覺簡別凡夫的不覺,和外道的錯覺。凡夫對于事物的真相不明,起種種顛倒,所以名不覺。外道依于尋思推度,或有限的定力和通力,見著了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,妄執為全部的、真實的,而建立種種的錯誤理論,自命是覺者,實際上仍然是有漏分別心的錯覺。佛陀以無漏無分別智親證諸法的真如實相,對于諸法的事相理體無增無減地平等如實覺了,是真正覺悟的人,所以是正覺者。等覺即遍覺義,簡別二乘圣人。他們雖然是正覺,而未遍覺;因為二乘圣人自己雖然得了正覺,但不能起廣大的慈悲心去覺悟別人,僅僅限于自覺而無遍覺。佛陀如大良醫,自醫醫人,興運大慈大悲,以自覺去遍覺一切有情,所以是遍覺者。無上覺簡別菩薩。登地的菩薩,雖然是正覺者而亦覺悟其他有情,但因煩惱障和所知障還沒斷盡,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尚須進修,雖是自覺覺他的遍覺者,未到圓滿無上。唯有佛陀,自覺覺他的悲智行愿皆已究竟圓滿,無有過上,無有與之可比并的人,所以是無上覺者。諸經中說,如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義即無上正等正覺者。總起來說: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故名為佛。如《佛地論》說:‘于一切法、一切種相,能自開覺,亦開覺一切有情,如睡覺醒,如蓮花開,故名為佛。’

(二)法,梵語‘達磨’,譯名為法,是軌則義。《成唯識論》說:‘法謂軌持。’《成唯識論述記》解釋說:‘軌謂軌范,可生物解;持謂任持,不舍自相。’這就是說:凡是一種事物,能固持自性,如花有花的體,樹有樹的體,而又能表現其在一定范圍內的情況,使其他有情見之即可了解其為何物,合此任持自性、軌范物解兩義,即名為法。故這個‘法’字,實即概括了宇宙間一切的東西。佛法的法,是指佛陀依如實所覺而宣示于世間眾生的善巧教法;這些教法,有它的自體,可以為一切眾生的軌則,與‘達磨’的意義相當,所以名之為法。論其正體,應該是三乘無漏所攝的教、理、行、果。教即文字聲音,理即二諦四諦等義理,行即三乘所修的二利行,果即三乘無學所得的二轉依果。若就所化的機來說,則法可以為五乘:為人乘說五戒法,為天乘說十善法,為聲聞乘說四諦法,為獨覺乘說十二因緣法,為菩薩乘說六波羅密多法。若就對治的法門來說,則有八萬四千法;就修持的總綱來說,則只有戒定慧三學。

佛陀入滅以后,由大迦葉尊者為領導,召集佛弟子們,把佛陀垂示眾生的一切教法,由阿難誦出,結集起來,總分為三藏:(一)‘素呾覽’,譯言契經,即是經藏。(二)‘毗奈耶’,譯言調伏,即是律藏。(三)‘阿毗達磨’,譯言對法,即是論藏。藏是含攝義,即三藏中含攝了一切所應知、應行、應證的法義。考其所詮,各有通局。就局而言,經詮定學,律詮戒學,論詮慧學。以通言之,則各相交攝,三藏是能詮教,三學是所詮義,以教攝義,無有遺余。

又從如來對機說法的多種形式和事義的差別,分為十二分教:(一)契經。即諸經宣說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緣起、四諦、菩提分法等法義的長行文句。(二)應頌。即諸經長行文的中間或最后,以一定的字數組成頌文,重行概括長行文句已說的法義,或顯示未明了究竟的法義。(三)記镃。即諸經中記說諸弟子命終以后生處的差別,或授記菩薩何時何處成佛等事。(四)諷頌。有的經典,宣說法義,不用長行文句,而是以頌文的形式體裁宣說。這是純粹頌文體的經典,所以又名孤起頌,如法句經等。(五)自說。為令正法久住,或為令眾生得大利益,有的殊勝法門,不因請求,如來自然宣說,這就是不列諸請法人的經典,如阿彌陀經等。(六)因緣。即一切攝有因緣事相而說的教法,如別解脫經等。(七)譬喻。即諸經中以譬喻來顯了本義而說的教法。(八)本事。就是佛陀宣說弟子們過去世因緣事的諸經典。(九)本生。如來說自己過去世種種生死,行菩薩行等事。(十)方廣。諸經中宣說能證無上菩提的諸菩薩道,令證十力、四無所畏等功德。這是方正廣大的真實事義,所以名為方廣。(十一)稀法。佛陀宣說弟子們最殊勝奇特的神通功德,和甚深的法義。這都是稀有的,不可以常情思議的,所以名為稀法。(十二)論義。即研究解釋諸經的宗要和意義的經典。

這十二分教中,契經、應頌、諷頌三種,約經文上的體裁而立名;其余的九種,是從經文所載的各別的事義而立名。從多分義攝來說,契經、應頌、記镃、諷頌、自說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稀法,是為素呾覽藏;因緣是毗奈耶藏;論議是為阿毗達磨藏。

(三)僧,梵語‘僧伽’,譯和合眾,三人以上的名稱(舊譯四人為眾);即是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。為什么稱為和合眾呢?和合有兩種意義:(一)理和,同證擇滅理故。(二)事和,具有六種:

(1)戒和同修。即對于所受的戒法,善護受持,無雜無穢,稱贊不毀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共同受持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2)見和同解。即對于出離盡苦的圣道法,能善巧如理的通達于如是見。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見解一致的共同修學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3)利和同均。即對于獲得的如法利養(財物),個人不別藏隱,與諸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平等受用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4)身和同住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身慈業,有疾病等違緣,互相照顧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5)口和無諍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語慈業,有善法功德互相贊嘆鼓勵,有過失互相善意的諫止舉發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無違無諍,和合共住。

(6)意和同悅。即對于同修清凈梵行的道伴們,修習意慈業,念諸道伴,皆是替佛宣揚教法者,受行正法者,思惟正法者,是正法的住持人,是自己不容易得到的善友,是幫助自己成就道業的善知識。由此法故,發起尊重愛敬,歡喜悅意,和合共住。

僧的分類,有兩種:(一)聲聞僧,即修習小乘三學,剃發染衣,具足出家沙門的形相。(二)菩薩僧,即修習大乘三學者,有出家和在家的形相。還有三種的分法:(一)聲聞僧。(二)緣覺僧,有麟喻、部行兩種,部行成僧眾。(三)菩薩僧,即修習大乘的人。還有世俗僧、勝義僧,和四種僧等的分法,這里就不去多說了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8:54
下一篇 2024年5月13日 下午9:03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) 二、涅槃 證佛位四智圓滿的時候,所證的真如妙理,完全顯現,即具得四種涅槃:(一)本來自性清凈涅槃,這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如實性,雖然是由于客塵煩惱障覆令不顯現,但其習性本來清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死亡因緣的三種類型

    按《瑜伽師地論》,死緣可以分為三類,就是壽盡死、福盡死和未舍不平等死?:唐譯為不避不平等死。   一、壽盡死  壽盡死者,謂如宿業所引壽量,一切罄盡而死,是為時死。   所謂壽盡而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關于潛意識:心理學上的潛意識,概念并不十分確定。大約是指第六識的一部分和第七識的一部分。潛意識也叫深層意識,大致是指被業力推動,不由自主而顯示出來的非清醒意識所能理解的、超出常理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什么是出離心(三)

    從前有一位師父,認為自心生起出離心,因為,他看了很多關于出離心的書,從理論上了解出離心,就不是那么在乎世間上的很多事情,他經常給別人講,到了無我的境界,就是所謂大空性的境界,很舒暢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一、五蘊 (一)五蘊名義 前面所說的五位百法,在大小乘共通的法相名詞的蘊、處、界三科里可以攝盡。因此在說了百法之后,說蘊等三科。這里先說五蘊。五蘊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聚有為法。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十) 阿羅漢果的差別有六種: 一、退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一旦遇著退緣,又忽起修惑,便退失所得之果,而降至不還果、或一來果、或預流果等。 二、思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恒作是思: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二、修集涅槃法緣 聲聞乘人,目的在證得解脫生死的般涅槃法。但一個有情從發心到證得究竟般涅槃,極速也需要經過三生,至遲則須六十劫。經三生是:第一生最初趣入資糧道,第二生修加行道,第三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6日
  • 出離與虔誠(三)

   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。在佛法中,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。“懷疑”與“發問”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,應該培養這種基礎,而不是加以抑制。尤其在開始階段,忽視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讓修行融入生活中(一)

    ? 所謂一個佛法修行者,乃是指面對任何順逆諸境,皆能轉極逆的境界為勵緣的修行人。他能清凈一切外境,且對修行的過程中一切順逆外境的經驗及相應,也能清楚地了知。修法者不應被順逆諸境所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什么是出離心(二)

    什么叫做出離心?傳統的說法,出離心的基礎是厭世,就是討厭世間法,實際上,厭惡厭煩的心態是一種煩惱。原因是各種各樣的,根本的原因是太在意了,厭世就是你太在意世間的法,所以你討厭,厭世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7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明星| 龙山县| 东兰县| 晋江市| 温宿县| 德州市| 孝义市| 霸州市| 泸水县| 淄博市| 马尔康县| 武邑县| 镇江市| 竹山县| 潮州市| 客服| 武宣县| 昌宁县| 泌阳县| 武安市| 阿拉善盟| 边坝县| 措勤县| 平顶山市| 紫金县| 盐池县| 井陉县| 河间市| 密云县| 资中县| 乐平市| 竹山县| 射洪县| 肇源县| 布尔津县| 剑阁县| 香河县| 四会市| 澄迈县| 葫芦岛市| 莲花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