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觀世音菩薩(二)

《二》觀世音菩薩的出典

現在我們再從藏經中檢閱關于說到觀世音菩薩的許多資料。釋尊化世之際,在各大乘經中,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,就以佛在靈鷲山的法華會上,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,重要的也有十八位,觀世音菩薩是十八位大菩薩之一。但是,在印度、在西域、在越南、在日本、在韓國,特別重視觀世音菩薩的信仰,這從各地古代佛教美術的表現中,發現所有的繪畫及雕塑,以觀音圣像占有多數的比例,可以得到證明。尤其在我國,西藏的密教中心,便是觀音信仰,沒有觀音便沒有西藏的佛教。至于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等地的民間,以及南洋的華僑,他們盡管可以不知有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,卻無一不信有觀世音菩薩的。所以俗說:「家家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。」可見觀音菩薩之于佛教中的地位和觀念,對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來說,僅次于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。就是由于這位大士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,尋聲救苦,有求必應。至于這位大士的出典,反而很少有人注意了。

雖然,信仰的本身,并不一定要理解它的道理,只要依照佛的開示,知道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的,救苦救難的,信仰他而祈求他,你就可以得到靈驗。但是,信仰的維系和發揚,必須要有事實的例子及理論的基礎來支持。所以今天我才選擇了本題,來向觀世音菩薩的諸位弟子們介紹,便得已經信仰的人更加虔誠,也使尚未信仰的人趕緊信仰。

觀世音菩薩在梵文佛經中稱為「阿縛盧枳帝濕伐邏」(Avalokitesvara),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,有好幾種,竺法護譯為「光世音」,鳩摩羅什的舊譯為「觀世音」,玄奘的新譯為「觀自在」,中國通用的則為羅什的舊譯。我們中國人好求簡約,一般略稱為觀音。但照梵文原義,尚可譯作「觀世自在」、「觀世音自在」、「窺音」、「現音聲」、「圣觀音」等。

我們中國通常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菩薩,主要原因是由于《妙法蓮華經》第二十五品(普門品)的盛行,我國通行的《法華經》,即是鳩摩羅什所譯。至于(普門品)的盛行,最早是由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,正在群醫束手,百藥罔效之際,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曇無讖,勸他至誠讀誦(普門品),即可消障除病,能使身體恢復健康。沮渠蒙遜就遵照曇無讖法師的指示去做,真的使他那場怪病,不藥而愈。因此,不但國主教令國人讀誦(普門品),很多人也自動地讀誦(普門品)了。所以,《法華經》是經中之王,(普門品)又是《法華經》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。

我們再來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意思,可有兩種解釋:1.是《楞嚴經》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,是耳根不向外聞,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,由此做到「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不若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,致受外境例如贊嘆或誹謗所動,生起貪鎮愛惡的煩惱,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,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,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,而能不受所動,入于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。2.是《法華經·普門品》所說的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。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。」也就是說,凡有眾生,若在苦惱之時,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,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圣號,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,所以叫做觀世音。《悲華經》中也說:「寶藏佛授記云:汝觀眾生,生大悲心,欲斷眾生諸苦惱故,欲眾生住安樂故,今當字汝,為觀世音。」可見,《楞嚴經》是依觀音法門的自修而言,(普門品)及《悲華經》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。

至于「觀自在菩薩」,是唐玄奘的新譯,最有名也最通用的,是出于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頭一句,現在流行的《心經》,便是出于玄奘的譯筆。但是,《心經》自古以來,共有七種漢文譯本,玄奘屬于第二譯,初譯則出于羅什之手,故在玄奘未去印度求法之前,他已學到了《心經》,而且對于觀世音菩薩抱有絕對的信仰心。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述,他至少有多次祈求觀音靈感的經驗,例如:1.是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的時候,上無飛鳥,下無走獸,只是妖魔鬼火之多,猶如天上的繁星,不知遇到了多少惡鬼邪妖,在他前后纏繞,他都以念《心經》而遣散了這些魔鬼的作祟。2.是當他出了玉門關,晚宿沙漠中,隨從他的胡人忽起變心,拔刀指向玄奘三藏,玄奘即時誦經念觀世音菩薩,胡人見了頓失殺心,又睡了下去。3.是玄奘正在橫度八百里流沙,亦即是莫賀延磧的時候,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,未得滴水可飲,他和他所騎的馬,均因缺水而倒臥在沙漠之中,奘師便在心中默禱觀世音菩薩,他說:「玄奘此行,不求財利,無冀名譽,但為無上正法來耳,仰惟菩薩,慈念群生,以救苦為務,此為苦矣,寧不知耶?」禱告之后到第五夜半,忽有涼風觸身,爽快如沐寒水,全身舒暢,眼得明朗,馬兒也能起來走了,走了十多里,馬兒忽然走向岔路,制之不住,又經數里,忽見青草數畝,并有一個水池。奘師與馬,始得救濟,重保身命,此一水草絕非原有,乃是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。

為什么觀世音又名為觀自在?根據梵文「阿縛盧枳帝濕伐邏」的原義,含有「觀照縱任」或「君主」的意思,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。現在借用太虛大師的話來作一解釋,他說:「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,照見五蘊皆空,所以能救苦救難。平常人執五蘊為世界、為我,就不能照見五蘊皆空,有自、有他、有人、有我。要能照見五蘊皆空,則人我、是非皆能消除。真正做到無人無我,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,這樣才能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,才能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,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。」(見《太虛全書·雜藏》五五一頁)

實則,觀音菩薩的名字,在許多的大乘經中,都有說到。在顯教方面,例如《成具光明定意經》、《維摩詰經》、《放光般若經》、《光贊般若經《、《大寶積經》第八十二卷及第一百卷、《楞嚴經》卷六、《舊譯華嚴經》卷五十一、《新譯華嚴經》第六十八卷、《悲華經》、《地藏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卷上、《無量壽經》卷下,以及《觀無量壽經》等;在密教方面則有《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》、《陀羅尼集經》、《一切功德莊嚴王經》,《清靜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》、《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》、《大方廣曼殊利經》、《大日經疏》卷五、《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》、《理趣經》、《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》、《阿俐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》、《不空★索神變真言經》等。

由此可見,觀世音菩薩是顯密兩教共同重視,且特別尊仰的一位大菩薩。不過,在我們中國,《法華經》的(普門品)及《心經》,特別受到普遍的宏揚和誦持。(普門品)的內容,重在觀音菩薩的化跡示現,是對凡夫眾生在現實生活及實際苦難的救濟。《心經》則為說明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,是從觀照人生宇宙的緣生空性,而證入究竟理體,發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。

正由于觀世音菩薩的悲愿宏深,感應廣大,故從歷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之中,對于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靈感事跡,可謂俯拾即是,筆不絕書。例如《法苑珠林》、《比丘尼傳》、《高僧傳》、《名僧傳抄》、《唐高僧傳》、《出三藏記集》、《弘明集》、《觀音義疏》、《法華義疏》、《辯正論》、《弘贊法華傳》、《法華經傳記》、《三寶感通要略錄》、《往生集》、《宋高僧傳》、《佛祖統紀》、《說郛》、《五朝小說》、《舊小說》、《太平御覽》、《金石續篇》等書,均有關觀世音靈感的許多記載。

又自北魏時代的孫敬德開始,依據經義,編出了《高王觀音經》,接著又出現了《觀世音菩薩救苦經》、《觀世音十大愿經》、《觀世音三昧經》、《觀世音詠托生經》,其中除《高王觀音經》及《救苦經》,如今尚可找得之外,其余的已不流傳。但請諸位不要以為這些經典系由中國人編寫的,就沒有靈驗。關于這點,我在八年以前的「今日佛教」雜志第四十一期就曾說過:「文字雖出偽造,諸佛菩薩圣號,卻是出于佛經,所以仍有靈驗可觀。」又例如最受我重視的一部(大悲懺),它的全名應該是(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懺法),乃是出于宋朝的慈云懺主遵式大師,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《千手經》編成,我們絕不能說懺儀是祖師所編就不靈驗,事實上這是一部極其靈驗的懺法,真可做到有求必應的程度。

正因為「觀音」普遍地受到廣大眾生的歡迎,中國民間,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為題而寫的小說,最有名的便是一部《觀音得道》又名《大香山》的傳奇小說。關于這本小書,凡是略具佛學知識的人,誰都知道它的內容并非事實,它的觀點也不夠正確,但到目前為止,這本小書已被改編成好多部話劇和電影。去年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,還推出了一部叫做「觀世音」的影片,就是根據《觀音得道》這本小書改編的。這部小書的內容,大約是說有一位妙莊王,生了三位公主,大公主愛文才,招了一個文駙馬,二公主愛武才,招了一個武駙馬,三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,仁孝貞潔,慈悲愛物,舍己為人,后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。此一傳說,原出于《汝州志》。汝州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,民國以后改為臨汝縣,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,名叫楚莊王,小說中則改為妙莊王。可是這個故事為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不載,所以不能信為事實。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,其大原則,在于教導大家仁孝慈悲,并不違背佛教。

又因為發生在人間的觀音靈感事跡,與時日俱增,所以就有人發心,將這些事跡編集起來。初有會稽地方的謝敦和吳郡的陸澄,合撰了《觀音驗記》,陸皋撰《續觀音應驗傳》,王琰的《冥祥記》,宋朝臨川劉義慶的《宣驗義記》,清朝周克復的《觀音經持驗記》,弘贊的《觀音慈林集》等。近人的著作之中,則有慈航法師的《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》(搜于《慈航法師全集》第玖冊),家師東初老法師的《救世大悲者》(六十四開單行小冊),煮云法師的《普陀山傳奇異聞錄》,另有印順老法師在擔任善導寺住持期間的兩篇開示記錄,也很有價值,現搜于印老的文集《頑石點頭》一書之中。此外凡是有關(普門品)的諸家講記及注釋,都錄有許多觀世音菩薩的靈感事跡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32
下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34

相關推薦

  • 佛教十善

    十善包括 一、不殺生而行放生 二、不偷盜而行施舍 三、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、不妄語而說實言 五、不綺語而說質直語 六、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七、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八、不貪而修不凈觀 九、…

    2024年11月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二) 可意等三種,由境有勝劣,情有順違,故成益成損;可意的益,不可意的損,俱則通于二種。因受等三,由發聲的音大種別故,聲成差別。世成等三,其言雖同,依人成別。或由人有別故亦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法的核心在日常行持之中

    ?現今許多的佛法修行者,包括我自己在內,聽聞佛法開示不知多少年了,但我們的心仍像木頭般僵硬。在生活中,當一切似乎都很順利時,我們就感到快樂;但是當計劃受阻時,我們就感到受傷,而且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6月2日
  • 業力與輪回(三)

    六、業的自性: 佛法中所講的‘緣起性空’是最講究的法。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,它的本性不可得,起行本空,沒有自性,不是永恒存在,是無償的,這是萬法的實相,就是空相。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日常生活修行(五)

    (六)進門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,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,進門的時候都要發愿:“愿一切眾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,進入解脫之城。” 解脫之城,也即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清凈佛剎。 &nbsp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8日
  • 出離與虔誠(三)

   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。在佛法中,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。“懷疑”與“發問”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,應該培養這種基礎,而不是加以抑制。尤其在開始階段,忽視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六度(上)

    度也叫六波羅蜜,波羅蜜是梵語“到彼岸”的意思,六度,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、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。六度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和般若(智慧),布施度慳貪、持戒度毀犯、忍辱度瞋心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9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五利使:相對于五鈍使(貪嗔癡慢疑)鈍且難斷而言,利且易斷,故名五利使,即我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。其中,我見、戒禁取見,與三縛結相同,而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三者,其實就是疑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地藏經基本知識

    (3)于善知識如法親近 學佛者尋求善知識時,在未親近和請求為依止以前,可以盡量的觀察其有德無德,是否可以親近依止,若經過觀察以后,認為是有德的善知識,確可為自己親近的師長,而后正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5日
  • 四念處(三)

    五、總相念處: 四念處除了這四個不同的觀行外,還有一個總相念處,既是在這四念處中觀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、苦、無我以及空性。既是:身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受念處是無常、苦、無我;心念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巴林右旗| 威远县| 磐石市| 芦山县| 庆阳市| 大连市| 鄯善县| 眉山市| 托克逊县| 凤山市| 东至县| 射洪县| 成武县| 银川市| 张家界市| 东丽区| 光山县| 罗定市| 泰州市| 奇台县| 古浪县| 东台市| 老河口市| 惠州市| 若尔盖县| 屯留县| 隆化县| 通化县| 汉阴县| 宁远县| 榆中县| 正宁县| 汽车| 漳州市| 浑源县| 福清市| 长阳| 绍兴市| 龙岩市| 广宗县| 伊金霍洛旗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