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、業的自性:
佛法中所講的‘緣起性空’是最講究的法。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在生滅,它的本性不可得,起行本空,沒有自性,不是永恒存在,是無償的,這是萬法的實相,就是空相。這個業也是萬法,除了一些少數的無為法以外,一般的法都是業的作用。業是因為眾生執著而有;我們迷惑,在這緣生緣滅的萬法中執著而做種種行為與造作,使他向前延續,這其中一無所得,沒有東西在生滅。一個有智慧的人去尋求業的生滅相,其實是不可得的,因為它沒有一個完整的自相,自體,故業沒有自性。
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經論上對業的解說:
(1)、‘諸業本不生,以無定性故;諸業亦不滅,以其不生故。’這句話之意是:一切業本來不生,只有迷惑者才看到業的生滅。比如我們從淩晨二點到六點,坐在森林里觀察‘霧’,我們看到朦朧的霧,觀看它合適生滅?又比如我們把冰放在水里,冰慢慢的溶解,那它何時不見掉?我們不能夠看不到冰就說它不見掉,它一剎那一剎那溶成水,當你看不到它的形狀時,你說它滅掉。同樣的,我們看到霧的形狀時說有;我們看不到它的形狀時說滅。如果我們真正坐在那尋找的話,是看不到它的生;同時等它‘生’出時,在坐在那兒觀察:早上陽光照到‘霧’,你也看不到它的滅。
只不過經過一個時候,你就會發現到看到有一個自體,自性的‘霧’,就認定它在或不在,結果就發現它生,它滅。而實際上是沒有‘霧’在生,‘霧’在滅。只不過是空氣冷了,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結起來,我們就看到朦朧的一片,你就認為‘霧’‘生’了。當陽光普照大地,空氣熱了,水分子慢慢蒸發,‘霧’慢慢不見掉,你就認為‘霧’‘滅’了。就是這么一回事,里面沒有‘霧’。‘霧’是我們給那片蒙蒙的水份一個名稱罷了。所以業報也是如此,它沒有生,因為沒有自性;因為沒有生,所以它沒有滅。
(2)、‘若諸世間業,從于煩惱出,是煩惱非實,業當何有實。’這話之意是:世間的一切業報都是由于煩惱而生,但它本身是不實在的;現在煩惱,待會兒就快樂了,明天又煩惱了。它是變化無常,不實在的。不實在的東西做出來的東西,怎么是實在的哪?因為業與煩惱幻生幻滅,所以我們才可證悟到解脫。既是說:如果業是實在的,我們就不可能解脫。因為業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滅,它沒有自性,是不實在的,沒有人束縛你,一切都是我們迷惑,執著而認為實有,當我們把這個執著放下,我們就解脫,不會被這個業所轉;如果業是實在的,有自性的,我們把執著放下的話,那么這個業還是存在,阿羅漢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了。
七、輪回之迷
我們對輪回產生迷惑的原因:
1、我們生不知來自何處?死不知往那里去?我們沒有宿命通,不知道過去世怎樣來?我們沒有天眼通,不知道將來死了往哪去?結果我們生起一些邪見,胡思亂想,想出一套道理。
2、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,聽到見到他人講一些生前死后的事,因為我們本身沒有體驗,不知是要信或不信?不知是真還是假?
3、世間有很多宗教和學說,在解說人生的來去時,講法都不一樣,我們沒辦法判斷誰是誰非,結果對這個輪回就迷惑,不知道是否有此事。
八.輪回的證據
(1)再生轉世的記載:有些人能記得他的過去世,今生是從哪里轉世而來,被人家報導出來;中國有這樣的事,印度以前就有了,現在的西方也有這樣的報導。
有一個人,他出生后還記得前生的父母親、兒子;是某個地方的人;住怎樣的房子等等。有些科學家,或好奇者帶他去尋找,結果找到了。他的前世的兒子已經變成老公公,他說出那個人名字,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,結果證實是他前世的兒子,那些科學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。
十多年前《海峽時報》曾經記載了一個女孩,她自稱前世是埃及一個法老王的婢女,法老王死后,他是其中的一個陪葬者,她被關在金字塔里,不能出來,就死在里面。由于它記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處,并且知道怎樣開了,她帶專家去試驗,結果發現真的是如此。這就是再生轉世的真實記載,這就證明了我們有前生。
(2)通靈的現象:既是靈媒,這些人能與死人通消息,這種現象證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了。這些靈媒的神識可以離開身體,讓死者上他的身講話,這聲音就是死者的聲音,這證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,還是在活動中。
(3)天才兒童:他們生下來不必學習就有特別的能力。最近報道一個六歲的女童,他的父親發現她有特別的能力,他放下電腦的工作,專心教導她,結果十二歲的她考上了大學,十六歲要考取博士學位,她的愿望是要當一名大學教授。一些天才音樂家,如莫札特、蕭邦等,有些小小年紀就會拉提琴,有些會作曲,他們的天份是前世的業帶來的,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的。
(4)催眠術:現在的催眠術很厲害,有一些人通過催眠后,可以講出前生的一些事跡。一些心理學家對這些事情半信半疑,但經過研究,調查后發現真有此事,這說明每個人都有能力記憶起前世,因為他們在清醒時被現前的境界所轉,所以沒有辦法回憶。
(5)宿命通與天眼通:一些有高深禪定工夫的修行人,可以用宿命通,知道自己或他人的過去世,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來世。在印度的喜馬拉雅山附近,有許多修禪定者能入很深的禪定,他們有宿命通,知道過去世與未來世,有些修禪者甚至能觀察到八萬劫以前的事情,他們相信有輪回,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相信有輪回的國家。
九、對業與輪回的誤解:
佛教徒相信業、相信輪回,但對他們有誤解。
(1)、有些人認為佛教的業與輪回,是釋迦牟尼佛從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學習來的,而事實上并不是。業與輪回是世間的真理,因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發現,他們演說出來,而釋迦牟尼佛是一位覺者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覺悟這世間的真理,它所講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,外道把這業與輪回先講演出來,佛陀也闡釋業與輪回的道理,但這并不等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業與輪回是向外道學習來的。
(2)、釋迦牟尼佛詮釋的業與輪回與外道所講的不一樣:佛教認為業與輪回是無作者、無受者、沒有主宰,佛陀說諸法無我,故無造業與受業者;印度外道發現業與輪回的存在,但是卻找不出原因,他們認為業與輪回有一個主宰者--大梵天;而佛教認為業與輪回沒有主宰,這只是世間自然的法則,以佛法來講,既是‘法爾如是’。
(3)、業與輪回是假有的幻相,我們相信業與輪回,但千萬別把它當作是實有,它是假有,因緣幻化而有,不實在的。這個業非常,非獨立存在。‘業非常’之意既是:有些人認為在百千萬劫以前造一個業因,它可以儲存不變,留到今世才受報,這就是‘常見’。如果一個東西‘常’,它就不會再變化,故業非‘常’。‘業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’此話之意既是:我們造了一個業,它并不是獨立形成的,是眾多的東西配合成的;即是我們造業時,并非只造了一個業,而是同時造了很多業。這些業之間互相為因緣和合而生成。所謂因緣和合,既是一個東西,并非由單獨一個東西生起,而是由很多東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。業也是如此,既然是因緣和合,它不是單一的,不是獨立一個存在的,它是由很多東西互相影響,因緣和合而形成的。比如:我們做了一個偷盜的業,人們往往會認為它是單一的行為表現,但是事實并非如此;它是貪心、有惡朋友、或是沒福報,需要它,但又得不到,而造成要偷盜。業是不能斷滅的,他一直向前延續,與不同的外緣作用,就有不同的轉變。當它轉變形成了果報,我們就要受報;它不形成果報,咱們就無需承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