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韩精品一级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_狠狠噜噜久久_欧亚在线中文字幕免费_久久久久久高潮国产精品视

佛法知識

我們先來看逆觀十二因緣:

“生死何從、何緣而有?”即以智慧觀察所由:“從生有老死,生是老死緣;生從有起,有是生緣;有從取起,取是有緣;取從愛起,愛是取緣;愛從受起,受是愛緣;受從觸起,觸是受緣;觸從六入起,六入是觸緣;六入從名色起,名色是六入緣;名色從識起,識是名色緣;識從行起,行是識緣;行從癡起,癡是行緣;是為緣癡有行,緣行有識,緣識有名色,緣名色有六入,緣六入有觸,緣觸有受,緣受有愛,緣愛有取,緣取有有,緣有有生,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。此苦盛陰,緣生而有,是為苦集。”(注:癡,即無明)

略釋:

1、老死緣生:既有生死,則知必有一能令有情生死之根由,是故毗婆尸菩薩如是探究:“隨于兒時出生之緣故,后來便有老與死;若無出生,則無后來之老與死,是故出生即是老死之因緣。”

2、生緣有:出生則是由于前世搜集了許多后有種子而引起的,是故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種子即是此世出生之因緣;既無前世所搜集之后有種子,則無此世之出生。

3、有緣取:前世之后有種子,則是因為覺知心對六塵法了了分明,即是攝取種種法;若前世之覺知心不時時了知及執取種種六塵法認以為實,則不至于搜集種種后有種子。是故,取六塵——于六塵境了了分明的了知——即是取受后有種子的因緣;取自己——欲使靈知心自己了了分明的存在不滅——即是取受后有種子之無明因緣。

4、取緣愛:取之現象產生的原因,則是由于愛樂了知六塵中之種種法,也愛樂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希望自己可以永續恒存,是故生起取六塵、取我之現象與心態;若不愛樂了了分明而知六塵萬法之境界,若不愛樂覺知心、作主心之自己,則不會有取;若對六塵及自我無所愛貪之時,則取不生,是故,愛是取之因緣。

5、愛緣受:愛樂自己、愛樂六塵之情則是從受而起,由有順境之受,故生貪著;乃至由于苦受與不苦不樂受之愛樂與貪著,取隨之而生。若無受者,則愛樂不生,取亦隨之而滅。然而眾生愚癡,不知受之虛妄,是故因受而生愛樂,不愿棄舍三受、五受,是故意識的受心所有法即是愛之出生因緣。

6、受緣觸:苦、樂、舍等三受之出生,則是由觸而起,因眼識之觸美色、耳識之觸美聲……身識之觸細滑柔軟,乃至意識之觸順境而生樂受等,莫不由六識之觸六塵而生;若無意識之觸心所有法,則亦無受;是故,觸是受之因緣。

7、觸緣六入:觸之現象出生,則是因于六入而起;若無六塵入于心中與六識相觸,則無觸之一法,是故六入為觸之因緣。若欲滅觸者,則當滅除六塵之入,已滅六塵之入,則無六識之觸心所存在,觸則滅;觸滅則受滅,受滅則愛滅,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俱滅,成就二乘涅盤。

8、六入緣名色:六入則是由而生起者,由有眼根攝取色塵,故有色入……由有身根攝取觸塵、乃至由有意根攝取法塵,故有六入。由有六入故有六識心之觸六塵,如是引生來世的名色,由有六入,是故流轉生死。若無六入者,則無觸、受、愛等法,則無生老病死憂悲苦惱。色者謂五色根及五塵;名者謂以色身五根為緣,輾轉而有意識之受心所一定會產生的受陰(三受或五受)、想陰(一念未生時之了知性)、行陰(覺知心了知之過程)、識陰(意根與眼等六識)。若無名與色,則六塵不入于心中;六塵既不入心中,則六入不復存在;故知名與色即是六入出生之因緣。

五蘊也叫五陰,蘊是集聚義,因緣和合而有蘊集;陰是覆蓋義,不知蘊集就是生,有生必有滅,不常住,執以為實,因而覆蓋小乘所說的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以及大乘所說的真如佛性的真理,使眾生迷惑顛倒,輪回生死,不能解脫和成佛。

9、名色緣識:名之現起運作,則是依于意根意識而生起;若無意根意所統領之識別性、了知性、思量作主性,則受、想、行陰悉皆消失不存;則意識等心永遠不能現行,則色身便將壞滅,則受想行陰亦將隨識陰而壞(植物人之意識并非消滅,唯是不能表示意思而已。是故植物人亦有睡眠及非睡眠時之差別不同;若意識永不能現起,則意根必會舍壽而入中陰階段,則應無植物人生活于人間受苦)。是故,色身之生起與存在,是以意識意根能現行運作為其所緣;若意識意根不能再行現起,則不能有受想行陰,則必導致舍報而壞名色;是故說意識等六識之覺知與了別等熏習,即是名與色之因緣,故說名色從識起,說識陰是名色之因緣。

10、識緣行:此世意根與意則以往世之支為因緣,若無往世之身行、口行、意行等行陰所造作之善惡業而成立行支,以及好樂世法之熏習,則無此世之名與色,則此世六識不至于再出生;此世六識不再出生者,則無后世之名與色,則無六入、觸、受等,則無生死輪轉。是故,往世造作的一切善惡業行之有支,乃是此世五陰名色生起之因緣,故有此世之六識身。

11、行緣無明:行支生起之因緣,則是無明(即癡);由無明故,不能令意識意根自愿永遠消失,不能令意識意根不執著我所,是故意識意根生起之后便有種種善惡行支之造作;是故意識等心有行支之造作者,乃是由于無明所致。

12、無明者,謂眾生不能理解了知意根與意識覺知心之虛妄不實,不能了解六塵萬法之虛妄不實,執為實有;為眾生不能解知處處作主之意根虛妄不實,以為意根實有不壞;為眾生不能解知想陰虛妄,以為無念而能了知六塵之覺知心真實不虛,不知道了知性、直覺性就是想陰,都是由眾緣和合而有者;亦謂眾生不能解了三受五受虛妄,不能解了身行、口行、意行之虛妄,以為實有不虛,是故生執;更謂眾生對五陰中之十八界法,不能如實解了其虛妄,以為十八界法中之某一法、某二法真實不虛,以為五陰之自己實有不壞。如是種種誤認而執著者,皆是無明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的內容, 請發送郵件至89291810@qq.com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(0)
上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28
下一篇 2024年5月18日 下午8:29

相關推薦

  • 出離與虔誠(三)

    佛教典籍中經常提到信心和虔誠的必要性。在佛法中,這并不是盲目接受任何事物。“懷疑”與“發問”是發展真正信心與虔誠的優良基礎,應該培養這種基礎,而不是加以抑制。尤其在開始階段,忽視你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放生增福報四個環節需知道

    許多人都期望通過放生積福積德, 增長福報,免災免難。于是,每個月的初一、十五或佛菩薩圣誕日,就會有不少佛弟子、善男信女三、五結伴,或以家庭為單位,或多人聚集起來,到市場上購買一些水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10月29日
  • 關乎解脫:佛教臨終注意事項與喪事辦理之細節(四)

    49天不間斷做善事   所以,大家不要殺生祭祀亡人。如果有些人真的愛去世的親人,也很想幫助他們,那千萬不要為他們造惡業,應該為他們多做善事,最好在四十九天內,每天不間斷地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9日
  • 四圣諦(四)

    【四、道圣諦】 道是出世間的因,解脫苦的方法,通往涅槃之路稱為道。廣義的說有三十七道品,狹義的說有八正道。 (一)、修道的層次可分為五個次第: (1)、資糧位:修五停心以及四念處。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

    走進寺院,會遇到一些出家人,怎樣和他們打招呼?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?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。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,有特定的規矩。比如一寺的主持叫“方丈”,也叫“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8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關于潛意識:心理學上的潛意識,概念并不十分確定。大約是指第六識的一部分和第七識的一部分。潛意識也叫深層意識,大致是指被業力推動,不由自主而顯示出來的非清醒意識所能理解的、超出常理的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四禪八定(二)

    (1)、初禪: 一個人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后,繼續修出離欲界心;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,原本靜下來的身體,慢慢地會感覺到又再動起來。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,即冷、暖、動、癢、澀、滑、輕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21日
  • 佛法知識

    下面簡介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(為清楚起見,凡解釋心經原文的句子之前,都加一個記號“○”,以示區別。) 般若:讀作“bō rě”,意思是成佛的智慧,不但與世間的智慧不同,而且也與小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7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二十六) 又《對法論》在建立受蘊門中,依四因、五位、七類的差別,總說二十七受。第一位和第一類有六種:即眼觸所生受、耳觸所生受、鼻觸所生受、舌觸所生受、身觸所生受、意觸所生受,這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3日
  • 佛教基本知識

    (表三十六) 三、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:眼界、色界、眼識界,耳界、聲界、耳識界,鼻界、香界、鼻識界,舌界、味界、舌識界,身界、觸界、身識界,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。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十…

    佛學知識 2024年5月14日

發表回復

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。 必填項已用 * 標注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石林| 五指山市| 黔西| 湖北省| 班戈县| 潢川县| 宜黄县| 顺义区| 阿城市| 东台市| 平南县| 昆明市| 顺平县| 黑山县| 隆化县| 盈江县| 克山县| 沧州市| 应用必备| 金川县| 汨罗市| 达日县| 福州市| 沙雅县| 柳江县| 红桥区| 宾川县| 潮州市| 泸西县| 黔东| 台山市| 马鞍山市| 吐鲁番市| 白银市| 攀枝花市| 蒙阴县| 四子王旗| 广昌县| 汨罗市| 南岸区| 津市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