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表十)
阿羅漢果的差別有六種:
一、退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一旦遇著退緣,又忽起修惑,便退失所得之果,而降至不還果、或一來果、或預流果等。
二、思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恒作是思:勿遇病等便于正念有所忘失,由此失念,令我有退??謶炙弥耸В虼顺K甲院Ξ吤霟o余涅槃。
三、護法,在證了阿羅漢之后,于所得果法,為令不退,精進防護。
四、安住法,在證了阿羅漢以后,能安住于所得果法;無勝退緣,雖不自防,亦能不退;無勝加行,亦不增進。
五、堪達法,即已證阿羅漢之圣者,其性質堪能調順,好修練根,能迅速達到不動種姓。
六、不動法,在證得阿羅漢果后,無論遇著什么事情,于行自在,不為一切煩惱所退動。這是最利根的阿羅漢。
六種阿羅漢中,前五種總名‘時愛心解脫’。恒時愛護所得法,故名時愛;心解脫煩惱纏縛,故名解脫。亦說名為時解脫者,以要待時才能入定及心解脫故。所待之時,《大毗婆沙論》一百零一卷說略有六種:一得好衣時,二得好食時,三得好臥具時,四得好處所時,五得好說法時,六得好補特伽羅時(好共住人,即同學)。前五種阿羅漢根鈍,要待前六種勝緣會合時,才能證得阿羅漢果,故得名時解脫。第六種不動法阿羅漢,名為不動心解脫,以不為煩惱退動,及心解脫故。亦說名為不時解脫,以不動法阿羅漢是利根性,不須待資具等勝緣會合時便能入定及心解脫故。
又說退法種姓,非是必定有退;乃至堪達,非是必定能達至不動;但約容許有的道理而建立此等名稱。
六種阿羅漢中,不動種姓,必無退理;前之五種,皆有退義。退有退性與退果的差別:
第一種退法阿羅漢,只有退果,而無退性;由于退法種姓,本身已住退性,最居下故,無可再退,退果即退失無學果而退住不還果等。思法等四種阿羅漢,有退性和退果兩義。退性,是從思法種姓退入退法種姓,或從護法退入思法,或從安住退入護法,或從堪達退人安住,是名為退性。退果,即由阿羅漢果退住不退果、一來果等位,是名為退果??偲饋碚f,退法等五種阿羅漢,皆有退果之義,其中思法等四種,并有種姓退失?!毒闵嵴摗氛f,假若思法等四種阿羅漢,先前在有學位中,即住于思法等四性,現今至到無學位上,亦住于思法等四性,此類阿羅漢,則種性與果法,皆無有進。原因是,這樣的四種阿羅漢,是由有學無學二種道力所成,極為堅固,故必無退理。若單于無學位上,由退法等種姓進修而成思法等四種種姓,則種性與果法,皆容許有退:唯由無學道之所成故。
又退果的意義,依有部宗說,只有后三果容許有退,初果則定無退理。如《俱舍論頌疏》說:‘依薩婆多宗,唯預流果,必定無退,以斷迷理見道惑故;諦理真實,楷定可依,圣慧已證,必無退理。后之三果,許有退果,以修道惑,是迷事故;事相浮偽,無定可依,斷迷彼惑,有失念退?!@是說,見所斷惑,妄計有我等,以無事相所依,名依無事,既證無我真理故必無過。修所斷惑,迷各別事起,即是可意不可意等所緣境,此相非無,名依有事,雖已斷迷彼之惑,但容有失念之退。若依經部師說,預流與阿羅漢必無退果,是圣道證故。中間二果(一來、不還),容有退失,以許有漏道證故?!毒闵嵴摗纷?,認為經部師所說合理。經部師會通經中所說阿羅漢有六種差別,皆約現法樂住有退不退而安立,如《俱舍論頌疏》說:‘依經部宗,阿羅漢果有六種者,約現法樂住有退不退,非約退果。若得果姓,皆名不動,無六種也。現法樂住者,有漏四靜慮也。退此靜慮,名為退法。思此靜慮,名為思法。護此靜慮,名為護法。安住靜慮,名為安住法。堪達靜慮,名堪達法。不退靜慮,名不退法。約現法樂住,分六種也?!匆烙胁孔谟型斯囊饬x來說,諸阿羅漢從果退失后,由慚愧增故,在很短的時間內,就能夠復得,決無從果退后至未復得中間而有命終者。若有退而未復即命終者,則修梵行果,應非安穩可委信處了。
六種阿羅漢,依解脫不同,又安立為兩類:一、慧解脫,即依唯由無漏慧力,斷盡見修二惑,于煩惱障得解脫者,立名慧解脫。二俱解脫,即先由無漏慧斷盡了見修二惑,離煩惱障;又兼得滅盡定,離解脫障(即滅定障,以不染污無知為體),名俱解脫離定慧障,名之為俱。前慧解脫者,未離定障,故不得名俱。
阿羅漢果雖然有六種差別,但都是斷盡了三界見修二惑的聲聞乘的最高級的果位,在斷煩惱和證般涅槃所應學者,都已究竟無可學修,故得名無學。前面所說的初二三果及四向的圣者,有煩惱未盡,有圣道須學,所以通名有學。
上來所說的四向四果,都是就次第斷證而說的,此外還有超越斷證者,略述如下:若在凡夫位,先已由世間道斷除欲界修惑一品至五品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與次第證者相同,名預流向。趣預流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預流果。若先已由有漏道斷欲界修惑第六品或七八品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名一來向。趣一來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一來果。此名超越的一來,亦名位離欲者。若先在凡夫位中,已由有漏道斷欲界修惑第九品盡,或斷初定一品,乃至斷無所有處惑盡,而后發起無漏慧入見諦者,在見道位中,名不還向。趣不還果故。至第十六心道類智,住不還果。此名超越的不還,亦名全離欲者。但阿羅漢果,必無超證的道理,如《俱舍論》說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