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? 聲聞行果
第一節? 行
一、出離心
第二章中說皈依三寶,受持五戒,修行十善,可以保證未來世得到殊勝的人天善趣身,在六道輪回中來說,是很好的善報。但是,仍然沒有超出三界,還是在生死中流轉,善報盡時,還不免輪入惡道,受三惡趣的苦報。即在人天善趣中,亦常為諸苦所逼迫,不是究竟安穩的樂處。如《法華經譬喻品》說:‘三界無安,猶如火宅,眾苦充滿,甚可怖畏,常有生老病死憂患,如是等火,熾然不息。’這就是說,只要是在三界中流轉,不論是善趣惡趣,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惱逼迫,如處在火宅里一樣地不安。因此,聲聞種性的有情,視三界如牢獄,如火宅,怖畏生死輪迥,厭舍世間,觀察諸行無常,有漏皆苦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四種法蘊的道理,而發起出離心,希求解脫,誓證清凈寂滅的涅槃,得到究竟的安穩處。如《增一阿含經》第二十三《增上品》說:‘諸比丘!欲得免死者,當思惟四法本。云何為四?一切行無常,是謂初法本,當念修行。一切行苦,是謂第二法本,當共思惟。一切法無我,此第三法本,當共思惟。滅盡為涅槃,是謂第四法本,當共思惟。如是諸比丘!當共思惟此四法本。所以然者,便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。此是苦之元本。是故諸比丘!當求方便,成此四法。如是諸比丘,當作是學。’
聲聞乘人,既然志在解脫生死,求證涅槃,所以厭舍三界,發出離心,是聲聞行的根本心要。引發出離心的方便,最殊勝的有二種,分別略述如下:
(一)思惟無常
無常的意義,已在第一章第四節說苦諦四相中無常相時解說過,應檢閱參考。這里所說的思惟無常,主要的是思惟死歿無常。由于思惟死歿無常,引發出離心則更為有力,這可從三方面來思惟:一、思惟人身決定有死,如《無常經》說:‘生者皆歸死,容顏盡變衰,強力病所侵,無能免死者。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;大海深無底,亦復皆枯竭;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;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?!兑磺杏胁颗我返诹碚f:‘積聚皆消散,崇高必墮落,會合終別離,有命咸歸死。’《出曜經無常品》卷第二說:‘今觀此土境,及諸眾果樹,山河流泉源,江海逝不停,昔人瞻固守,今為斯何在?寧轉尊法輪,示現天世人,不樂取命終,竟知趣何方?欲尋昔時人,如今不見一!’《法句譬喻經》卷第一說:‘所行非常,謂興衰法:夫生輒死,此滅為樂?!稛o常經》說:‘無上諸世尊,獨覺聲聞眾,尚舍無常身,何況于凡夫‘父母及妻子,兄弟并眷屬,目睹生死隔,云何不愁嘆!是故勸諸人,諦聽真實法,共舍無常處,當行不死門。佛法如甘露,除熱得清涼,一心善諦聽,能滅諸煩惱?!⑺嘉┧罒o定期,如《出曜經》卷第一說:‘晨所睹見,夜則不現;昨所膽者,今夕則無;我今少壯,無可怙恃,少者亦死,男女無數?!终f:‘諸老少壯,及中間人,漸漸以次,如果持熟。’又說:‘或有在胎喪,已生在外歿,盛壯不免死,老耋甘心受;猶樹生狂花,結實時希有,志故必欲舍,伺命召不忍?!淼诙终f:‘是日已過,命則隨減;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’《金色男子因緣經》卷第一說:‘若晝若夜中,或行或復住,如大河迅流,念念無停止。寢宿過是夜,壽命隨減少,猶如少水魚,斯有何其樂?’《摩訶摩耶經》卷上說:‘譬如旃陀羅,驅牛就屠所,步步近死地;人命疾于是?!蹲U三昧經》卷上說:‘今日營此業,明日造彼事,樂者不觀苦,不覺死賊悉。匆匆為己務,他事亦不閑,死賊不待時,至則無脫緣?!?、思惟死時無可怙恃,如《尸迦羅越大方禮經》說:‘無親可怙恃,無處可隱藏;天福尚有盡,人命豈長久。’《出曜經無常品》第二卷說:‘非有子恃,亦非父兄,為死所迫,無親可怙。千百非一,族姓男女,貯聚財產,無不衰喪?!@些經文是說,無論父母兄弟,親戚眷屬,財產高位等,皆不能抵擋死歿無常。到死的時候,一切皆必舍離而去。不但親屬財產等不能致其不死,即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。佛在世時,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,各得五通,自知七日后皆當命盡,欲避死亡,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于虛空、大海、大山、大石中,既至七日期滿,各從其處而皆命終。故《出曜經》中《無常品》說:‘非空非海中,非入山石間,無有地方所,脫止不受死?!值谌碚f:‘無常勢力,不可恃怙,知死命終,然不久住,一切皆盡,無覺知者,為世所毀,流轉諸趣。’從以上諸無常偈義,多加思惟,則能引發出離三界的解脫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