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、修行差別:‘云何修行故,三寶差別?謂于佛寶,應修供養(yǎng)承事正行。于法寶所,應修瑜伽方便正行。于僧寶所,應修共受財法正行。’承事如前已解,供養(yǎng)當在下文供養(yǎng)中說。瑜伽是相應義,包括一切乘的境行果等所有諸法,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應義故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中廣說。又如《瑜伽論》八十三卷說:‘言瑜伽者,受持、讀誦、問論、決擇、正修加行。’總略地說,有其四種:如《瑜伽》二十八卷:‘云何瑜伽?謂四瑜伽。何等為四:一信、二欲、三精進、四方便。’所說瑜伽方便,即增進成就瑜伽的正確方法,即住清凈尸羅等。如《瑜伽論》二十八卷說:‘謂尸羅律儀增上力故,善守其念,善守念故,能無放逸,防護其心修諸善法,無放逸故,心正于內修奢摩他,增上慧法毗缽舍那。’這就是說,于法寶所,應修如是正行。共受財法,即同梵行者,同受利養(yǎng),名共受財。同趣尸羅,同趣正見,名共受法。如其次第能治于利養(yǎng)起爭,對治違越學處,對治于法義顛倒執(zhí)著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十四卷所說應知,這是對于僧寶應修的正行。
5、由隨念差別:‘云何隨念故,三寶差別?應以余相,隨念佛寶;應以余相,隨念法寶;應以余相,隨念僧寶。’皈依者于一切時處,應各起別行,念三寶功德。佛功德不同于法僧,故念佛功德相,是法僧之余相。法功德不同于佛功德和僧功德,故念法功德是佛僧功德之余相。僧功德不同于佛功德和法功德,故念僧功德是佛法功德之余相。為顯三寶功德差別,故從輾轉相望說余相。念佛世尊是正等覺者,具足十號,有大慈大悲,是一切智者,神通無量,于諸眾生,能拔苦與樂等,我欲成佛,愿與佛同,是于佛寶起隨念行。念法是如來親證真理,為利樂有情,施設三藏十二分教,有大功德,是清凈所緣,為諸眾生離苦得樂的無上妙藥,能滅煩惱,引證菩提,我欲親證,施諸眾生,是于法寶起隨念行。念僧為佛弟子,奉行如來教法,住持圣教,是清凈行者,得無漏法,具戒定慧,能為世間無上福田,我欲同住,修習僧行,是于僧寶起隨念行。
6、由生福差別:‘云何生福故,三寶差別?謂于佛寶,依一有情,生最勝福。于法寶所,即依此法,生最勝福。于僧寶所,依多有情,生最勝福。’這是說于佛寶供養(yǎng)承事,恭敬體拜等,是依一有情生最勝福。因為在一佛世界中,沒有二如來同時出現,約此意義,故說依一有情生最勝福。于法寶恭敬、供養(yǎng)、書寫、受持、流通等,即依此法生最勝福,簡別非于外道法供養(yǎng)等能生福德,故說法寶名為此法。和合共住,是名為僧,故于僧寶恭敬、供養(yǎng)、親近、體拜等,說依多有情生最勝福。
皈依三寶的人,若能從上述六種相中了知佛法僧三寶的差別,則于三寶功德,能夠得決定的和不共的認識,也就能夠對于三寶生起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心,故從六種因相來認識三寶的差別,是學佛的人最應該尊重學習的。
(三)由自誓愿,發(fā)心皈依三寶,必須是自覺自愿,由自己內在因力發(fā)正愿心,為證菩提,誓志愿受皈依。自誓依佛為師,依法為師,依僧為師。以這樣自發(fā)的誓愿而皈依三寶,是為清凈的正行皈依。
(四)更不說有余大師,由四因緣,是大師性,是可皈依處,已如前說。由五因緣,諸天外道,非可皈依,亦已如前說,即已了知如來與天神外道,及其教法,與弟子所有勝劣差別,唯于三寶自誓皈依,不說有余大師與教法及彼弟子為可皈依處。故皈依佛以后,以佛為師,更不皈依天魔外道。皈依法以后,以法為師,更不皈依魔外典籍。皈依僧以后,以僧為師,更不皈依魔外眷屬。如《優(yōu)婆塞戒經》卷第三受戒品說:‘若皈佛已,寧舍身命,終不依于自在天等。若皈法已,寧舍身命,終不依于外道典籍。若皈僧已,寧舍身命,終不依于外道邪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