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知識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六) 三、十八界 十八界就是:眼界、色界、眼識界,耳界、聲界、耳識界,鼻界、香界、鼻識界,舌界、味界、舌識界,身界、觸界、身識界,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。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十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五) 問:為什么依根境建立處,而不依六識立處呢?《對法述記》以兩義解答,第一義以界處相待義作解釋,即能持各界,根境能持六識,六識亦能持自己的自體,根境識各有能持義,故界立十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四) 二、十二處 十二處:即眼處、色處、耳處、聲處、鼻處、香處、舌處、味處、身處、觸處、意處、法處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耳、意為六根處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為六境處。眼等五處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十)界系:在八個識中,鼻舌兩識,唯在欲界所系,不通上界;因為鼻舌二識,以香味為所緣境,唯欲界中有段食有香味,初禪以上,已離段食,無復香味,二識缺境無用,故唯在欲界中有。眼耳身三識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三) (九)三性:這里說八識在善惡無記三性之中各屬于何性,先說善等三性的意義:(1)善性:若法能為此世他世順益的,是名為善。即招感可愛果的性,如受持五戒十善等,今世順益,后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六)四分:一切心心所法,都有四分:一相分,二見分,三自證分,四證自證分。分是分量、分限,心用分限有四種差別,故名四分。 相是相狀,所緣為義。即能緣心自體轉變起用的時候,無記緣心法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二) (四)生緣:八識生起現行作用依托的因緣等可依,與緣慮的境界,及協助生起了別的作意等,通稱為識的生緣。由于諸識行相有粗細、緣內緣外、間斷不間斷等的不同,因此借助的生緣也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一) (三)緣境:八識從三種所依生起現用,對于所緣的境界,各有寬狹。眼緣色,乃至意緣法,第七緣第八,第八緣三類境。眼緣色境,是緣青黃赤白等顯色,不緣長短方圓等形色。以前五識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三十) (一)凈根:凈就是煩惱,根是根本,意說在家人對于五欲起貪等煩惱,都由有受心所;出家人起我執妄見,都由有想心所,起顛倒想;故受想二法為生起煩惱最勝的根,所以別…
-
佛教基本知識
(表二十九) 丁、行蘊 在五十一個心所中,除去受想兩個心所之外,其余相應的心所法和不相應行法,總集起來,都是行蘊所攝。行有遷流、造作兩義:遷流義通一切有為法,一切有為法皆念念不住的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