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十三) 命運要靠修福修慧、從因緣果報上來改變。有些人以為改變方位、風水或名字就可以改命。但是,如果這樣就能改變命運,那么看相 算命的人為什么不能改變他自己的命運?如果改個名字可以富貴,那么改名字的人早就富貴了。看相是一種哲學,也是一種經驗,因為相隨心轉,面相能顯現一個人的內心。所以,心念轉變才是最重要。
唐朝有一位圣僧一心禪師,懂得看相、算命,開悟以后曾講過幾句話:「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, 一尺之面不如三寸之鼻,三寸之鼻不如一念之心。」他講,一個人的身高不代表富貴貧賤,反倒是一尺之面可以看出這一生的命運,但是三寸之鼻更能看出一生的富貴貧賤與壽命長短;而三寸之鼻不如一念之心,心才是最重要,一個人念頭的正、邪直接影響整個人生,左右自己的命運。
明白這個道理,人生就找到一條光明大路。無論在公司、家庭、道場及任何生活場所,都可以本著修善積福及惜福這兩個原則來做,福德越來越多,福上加福,始終是無有窮盡。
(十四) 人生除了修福,還要修智慧。有福報、有財富,如果不知妥善運用,花天酒地、吃喝玩樂,造作惡業,雖然有錢反而容易招致墮落。社會上有些寵物,主人每天抱著它,替它打扮、送它到美容院,生活得比一般人還優渥。但是,終究還是畜生道的眾生,雖然前世修福報,卻沒有智慧辨別是非,因此造作惡業而墮落。所以,修 福還要修慧,有智慧才能妥善運用福報,增長福德、避免墮落。
智能和知識不同,知識是透過學習得來,經過不斷增加累積而成就,例如 科技、天文、地理……等專業就是知識。而智慧是本具的,非從外得;時時檢討反省,看看心當中有沒有過失?有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?如果有就改正,慢慢轉化自己的習氣,使這念心像止水一樣平靜,像鏡子一樣沒有塵垢,本具的智慧就會現前。
(十五) 心中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的煩惱就 是塵垢,因為貪財、貪色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名,使這念心蒙塵,本具的智慧便無法彰顯。不貪,并非什么都不要,而是取用本分該得的,譬如每月的薪水是辛勤努力所得,屬于份內之財,便不是貪。相反的,巧取豪奪份外之財就是貪,這種錢即使得到了,將來也會從其它地方失去。因果通三世,過去因,現在果;現在因,未來 果。想要富貴、功名利祿,一定要從因上去努力;因,沒有別的,就是惜福、修福。
人必須要有福報;有福德的人,賺來的錢什么人也偷 不走。沒有福德,即使很會賺錢,什么也保不住。人的福德不同,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不一樣。佛經里記載,有兩個朋友經過一片山林,走在前面的人看到樹上有一條蛇,就趕快逃開了。后面這個人看到的卻是一串錢吊在樹上;沒有福德的人,連錢都看成是蛇。古德也講:「運去金成鐵,時來鐵似金。」時節因緣具足,做什么事 情都是一帆風順;時節因緣過去了,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。因此,平時要廣修福德與智慧,福慧具足,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。
(十六) 智慧人人本具,心清凈、平靜就有高度的智慧。佛經中提到「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」,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,大眾聽法這念靈知靈覺的心性。假使這念覺性起了煩惱,做事情就會失去章法,看不清楚真實狀況。所以,佛法強調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,這念心清凈,覺性彰顯,就能產生智慧。
做人做事有兩個原則:一個是修福;一個是修慧。懂得明辨是非善惡,博學多聞,更要知道檢討反省,安心、靜心、定心;朝這個方向努力,就是修慧。能夠修福、修慧就是菩薩行,世間法即是出世法。
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」;佛法并非遠在天上,亦不是在西方,更不是將來到那里去成佛才是佛法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,落實心念的觀照。所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水是指我們的心水;水面風平浪靜,船就能平穩前進,順利到達彼岸。如果有了風浪,波濤洶涌,船不僅無法平穩向前,甚而可能翻船,連生命都 會喪失。心水也是如此;心存善念,口說好話,身行善事,這一生就能愈走愈光明,這就是「水能載舟」。相反地,心里總想投機鉆營、走旁門左道、偷騙詐盜、乃至于用巧取豪奪等方式得到財富,這種心念一定是愈走愈黑暗,為自己帶來災難,這就是「水能覆舟」。
(十七) 因果是一種真理,這個 世界上的點點滴滴、萬事萬物,都是因緣果報的呈現。因果是一種定則,不是迷信,不論科技發展到什么程度,也無法離開這個原則。佛法所說的因緣果報,并不是要我們消極地坐在這里聽天由命,而是一切要靠自己去努力,有因才有果,沒有因地的努力,絕對達不到想要的果報。
譬如在公司上班, 不遲到、不早退,這就是因;每天工作都很努力、認真,這就是因;經常本著這樣的因地去努力,將來的事業一定會很有發展,這就是有因有果。在念書的學生,不是等到考試時才拚命準備,而是在平時就要努力,不逃學、多復習、多聽、多寫、多記,能夠從因中去努力,將來考試的成績一定很好,此即因果相應。
(十八)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,失敗也掌握在自己手中。佛法中提到,成菩薩、成魔是自己;生凈土、到地獄也是自己,都是我們這一念心使然。體悟到這一念心,時時安住在正念、善念,就是一條光明的道路,依此而行,人生會愈來愈有福報與智慧,身體也會愈來愈健康。
所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水是指我們這念心。在這個社會中,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,是彼此依靠的關系;藉互助合作來達到富貴、成就因緣,所以彼此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現代有些人觀念錯誤,為了追求功利,人與人之間互相利用、打擊、自私自利,彼此障礙阻擾,因此引發許多糾紛、危難,這就是水能覆舟。我們把觀念建立在互相依存、互相幫助,成就彼此的事業、功德,這就是水能載舟。有了正確的觀念,人生就會充滿希望,愈走愈光明,到那里都是凈土,都能吉祥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