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能回向法界。其福不可為喻。
此句教人不求名聞、利養、恭敬,而行法施。但愿利益一切有情,無住相布施。
復次地藏。若未來世中。有善男子善女人。遇佛塔寺。大乘經典。新者。布施供養。瞻禮贊嘆。恭敬合掌。若遇故者。或毀壞者。修補營理。或獨發心。或勸多人。同共發心。
復以供法之次,地藏菩薩,若未來世中,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偶然遇佛塔寺,藏有大乘經典。若是新者,應布施流通,應以香花、末香、涂香、燒香、幢旛等供養法寶,還要一瞻一禮——禮拜法寶,俗說拜經。天臺山,智者大師有拜經臺;九華山天臺頂,亦有地藏菩薩圣跡拜經臺在。讀誦開解時,稱揚贊嘆大乘妙典,心恭敬、身合掌,如是供養。若遇故者,舊也。舊經曾經有人受持讀誦數十年,此經有功德,鬼神衛護,切莫看輕。或毀壞者,應該修補填寫齊整,經營妥理。‘或獨自發心,或勸多人,同共發心’。為修補舊經或印新經,一人發心也可;或有人欲參加,即勸多人共同發心,功德更大,有自利化他兩種功德。但舊經切莫焚燒,此是法身父母,不能修補時,可建小塔而安置之,所謂經塔是也。
如是等輩。三十生中。常為諸小國王。檀越之人。常為輪王。還以善法。教化諸小國王。
如是同修補舊經,或者隨喜參加印新經等輩,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。檀越之人,指發起印經、補經者,常為輪王,以十善法教化其國人民,又還以十善法教化諸小國王。過去勸其發心,今世又教化之。檀越是梵語,此云施主。
昔有五王往來友善,其最大者,字普安王,習菩薩行。余四小王,常習邪行。大王欲度,呼來殿上,七日娛樂。四王告別,大王憐愍送行。臨別語小王言:“各說所樂。”一王愿春月林木榮茂,游戲原野;一王愿常作國王,出入尊貴;一王愿婦兒端正,極情快意;一王愿父母親眷,樂敘天倫。大王言:“此非久樂。”四王言:“王樂云何?”大王言:“我樂不生不死、不苦不樂、不饑不渴、不寒不熱、存亡自在,此是我樂。”四王言:“此樂何處有?”大王言:“吾師號佛,近在只桓。”諸王歡喜,同詣佛所,作禮退坐。大王跪曰:“我等今得為人,闇鈍無知,深著世樂,不知罪福,愿為我等說其苦諦。”佛為廣說八苦,四王聞已,心開意悟,即得須陀洹道。白普安王言:“大王真是大權菩薩,化導我等,今得道跡,大王之恩。我本觀諸宮殿,心情愛著不能遠離;今睹宮殿,如觀穢廁,無可樂者。”即舍王位付弟,各出家為道。此輪王化小王之例,詳如阿含經。
復次地藏。未來世中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于佛法中。所種善根。或布施供養。或修補塔寺。或裝理經典。乃至一毛一塵。一沙一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