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是七月十五日,你得在早晨8點50分之前到達寺中位千大雄寶殿后面的地藏閣。佛堂靜肅,時間一到,閣門依時關閉,誰來也不會再開;巳經進場的人如果還沒有坐下,就不得不在數百雙譴責的眼神前尷尬地找空位。從2011年開始,地藏閣成為小九華寺做佛事的主要場所。閣內有高臺、佛像,還有敞廳、桌椅,足可容納數百人。數百人中,僧侶一般有二三十人,其余多是來自各地的居士信徒。

9點鐘,大師父一聲磐音輕響,滿座寂然;大師父再悠悠地一聲佛號,眾人起立、佛事開始;念完一段咒語后,又幾聲鐘鼓齊嗚,然后全體僧入信眾禮敬我佛、坐下開始誦經。經名《地藏菩薩本愿經》,開頭還音調婉轉,幾頁過后越誦越快,最后只剩銓銷。新手根本不及思考、不能分心,照著桌上攤開的佛經字字旬旬地奔跑,才能勉力跟上。就這樣的速度,一部念完,也需要一個多小時,所以每次大法會,都要推選口齒清晰、熟悉經文、體力耐力皆好的居士來領讀。
在這一天,誦經只相當千鋪墊,接下來的”上大供”才是重點。"供”是供奉,這一天要供奉”七世父母”、”十方法界”;”大”指規模。依照印度佛教的說法,盂蘭盆會是為了追薦祖先,傳到中國后,因為其中對”孝德”的鼓勵弘揚,合乎中國入追先悼遠的俗信,與儒家以”孝”為入之基礎和前提的思想相吻合,故而益加普及。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曰這天,佛教徒們無論貧富,都要備下祭品祭奠先人,各大寺廟也都舉行盂蘭盆法會,”濟度六道苦難”。
小九華寺盂蘭盆會的儀式尤為講究,除一應法器之外,還需準備108樣果品、108碗水、108盞燈,按規制裝盤備好。一部《地藏經》誦完,供品和法器就從耳室依次遞出,先是果品、再是水、接著是燈、最后是法器,從最角落的第一個入開始,手手相傳,一排一排蛇形傳遞,直托舉到站在供桌面前的借入手里。僧人們有的擺置供品,有的則持續誦經。閣內入頭攢動、挨挨擠擠,但是一定要保證人人能參與上供。一碗碗供品、一盞盞燈、一件件法器被托舉著,在陣陣梵唱中婉蜓前行,場面蔚為壯觀。
上完大供,再誦一段經文,整個過程需3小時。老年女眾可能體力不支,臉上顯出疲態,但通常沒入會提前退場,也不會為了輕松而斜靠倚坐。她們勉力堅持,并因堅持而看起來更加堅定。信仰的力量確難以言說。
假如是七月三十曰的地藏王誕日,則需在前一天的上燈前抵達。這一天不上大供,而是連誦一夜的《地藏經》,稱頌圣號,直至天明。中國人有著深厚的地藏信仰。地藏菩薩度化生前造罪、死后墮落的母親的”因地孝行”,極符合中國入的倫理道德,故而在中國特別被強調。這日的佛事同樣以消挕罪孽、超度”七世父母”為主,兼普利十方法界,乞求一切魂靈早生凈土。人們相信,自己所做的功德最終會回向自身和家人,以求得現世苦厄的解脫。
因有這樣強烈的信仰,周邊縣市的善男信女常常要在凌晨5點起床,輾轉倒幾趟車;有些更遠處的人則千脆提前一天過來,以保證能趕上這場盛事。每至這兩日,鶯脰湖邊便熱鬧起來。往往早晨7點剛過,就有入陸續到達。這些入基本都是小九華寺的"護法”。在家修行的入通稱為”居士”‘當居士專心服務于某座寺廟時,則被稱為該寺的"護法”。他們極其虔誠,愿意投入大量的錢財、精力來護持寺院。在做早、晚課的時候,他們和僧人一起誦經,其余時候,則主動承擔各項俗務,包括搞衛生、做齋飯、看香火、收善款,大多數入定期去護持,有些則長期住在寺里幫忙。
碰上大法會,護法們會提前很多天在自己的親朋間做宣傳,號召大家來”寫位子”。”位子”指在誦經的時候擺在殿堂里的名牌,包括生者的
“延生蓮位”和亡者的"往生蓮位”。入們相信,"位子”上寫了名字的人,能夠托庇千菩薩的福澤,和菩薩一起享受佛堂誦經的功德。寫位子自然需要一定的費用,這也是籌集善款的一種方式。善款由護法收取、管理,大法會的一應準備工作,也大多由護法承擔,他們非常忙碌。

為了老鎮區的環境提升,政府規劃修繕進寺道路,整治周邊環境,拆遷了原本泥療破敗的居民區和面粉廠,又沿山門前的鶯脰湖畔,建設了觀光帶和水上觀音景區。環境煥然一新,周圍的居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。
小九華寺延續了江南名寺古剎的做派,每年十二月初八佛陀成道日,即臘八節那天,要熬上許多臘八粥遍施四方。臘八粥被認為是佛陀回報信眾供養的妙品,具有大功德。那曰清晨,天未大亮,寺內就已人頭攢動,周邊居民和從稍遠處趕來的入,已帶著各色器皿排隊領粥了。
度過建寺之初"捉襟見肘"的資金困難期以后,功真師父有了余力,又牽頭號召信眾們一起,成立了”小九華寺慈善基金會”,以幫貧濟困,資助平塑當地的貧困兒童讀書。這一舉措讓小九華寺和本地入的關系更緊密了。寺里”大鐘”開光那天,受捐助的學生也前來參與誦經祈福。他們糯糯的章音與莊肅的鐘鳴相和,有神奇的和諧感。
民眾成就了小九華寺的鼎盛香火,小九華寺也助力了平望的發展。新春、除夕燒頭香,正月初五迎財神,水陸法會秋令起,禪修課程夏令營,諸多活動豐竄了寺內生活。而對千平望人,尤其是周邊居民來說,小九華寺也已經成了一個讓人愉悅的、自然又必然的存在。十幾年過去了,建寺之初追隨功真師父而來的蘇州信眾,已漸至花甲、古稀,甚至耄鰲,加之路途較遠,他們漸漸退出了小九華寺的"護法”之位。之后的新生力量多是本地入,小九華寺也因此更加本土化,漸成真正意義上的平望名剎。